前月发京口,今辰次淮涯。
二旬四百里,自问行何迟。
还乡无他计,罢郡有馀资。
进不慕富贵,退未忧寒饥。
以此易过日,腾腾何所为。
逢山辄倚棹,遇寺多题诗。
酒醒夜深后,睡足日高时。
眼底一无事,心中百不知。
想到京国日,懒放亦如斯。
何必冒风水,促促赴程归。
前月发京口,今辰次淮涯。
二旬四百里,自问行何迟。
还乡无他计,罢郡有馀资。
进不慕富贵,退未忧寒饥。
以此易过日,腾腾何所为。
逢山辄倚棹,遇寺多题诗。
酒醒夜深后,睡足日高时。
眼底一无事,心中百不知。
想到京国日,懒放亦如斯。
何必冒风水,促促赴程归。
这首诗是白居易的《旅夜书怀》中的片段。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在反思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他提到自己从京口出发,现在又到了淮涯,已经行程二旬(即十四天),四百里却觉得自己行动迟缓。诗人自问为何如此,也许是因为他内心的平静和对外界名利的淡然。
“还乡无他计,罢郡有馀资。”表明诗人对于归隐田园没有其他打算,只是在官职上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财富。接着,“进不慕富贵,退未忧寒饥”则透露出诗人的心态,不是为了追求更高的荣华,也不是因为担心贫穷和饥饿而退缩。
“以此易过日,腾腾何所为。”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平淡生活的接受,以及对外界喧嚣无为的态度。随后,“逢山辄倚棹,遇寺多题诗。”则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与自然和文化的交融,他在山间、佛寺中留下自己的诗句。
“酒醒夜深后,睡足日高时。”此处展示了诗人的悠然自得,即使是在旅途中,也能享受清晨的宁静。紧接着,“眼底一无事,心中百不知。”则是对内心世界的一种描绘,无论外界如何变幻,诗人都能够保持一种超脱的心态。
最后,“想到京国日,懒放亦如斯。何必冒风水,促促赴程归。”表达了诗人对于往昔在京城的生活有所思念,但他并不急于返回,而是愿意像现在这样悠然地度过每一天,不愿意因为赶路而冒险。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思,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心路历程。
碧城风物,有湖中天地。
长笑义娥不停轨。
记蟠桃枝上,金母嗔尝,回首处,还又三千岁矣。
料仙人拊顶,曾授长生,名在云琼赐书里。
懒上郁萧台,应厌高寒,飘然下,赤城游戏。
且山泽留连作臞仙,不要管蓬莱海中尘起。
古人吾不见,君莫是、郑当时。
更筑就山房,躬耕谷口,名动京师。
诸公任他衮衮,与杜陵野老共襟期。
有客至门先喜,得钱沽酒何疑。
昔年连辔柳边归。
陈迹恍难追。
况种桃道士,看花君子,回首皆非。
相逢故人问讯,道刘郎、老去久无诗。
把作一场春梦,觉来莫要寻思。
斜日低山片月高,睡余行药绕江郊。
霜风捣尽千林叶,闲倚筇枝数鹳巢。
一碧鳞鳞,横万里、天垂吴楚。
四无人、舻声自语。
向浮云,西下处,水村烟树。
何处系船,暮涛涨浦。
正江南、摇落后,好山无数。
尽乘流、兴来便去。
对青灯、独自叹,一生羁旅。
敧枕梦寒,又还夜雨。
路辅横塘,风卷地、水肥帆饱。
眼双明、旷怀浩渺。
问菟裘、无恙否,天教重到。
木落雾收,故山更好。
过溪门、休荡桨,恐惊鱼鸟。
算年来、识翁者少。
喜山林、踪迹在,何曾如扫。
归鬓任霜,醉红未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