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旦寅,鸡鸣犬吠足圆音。
祇这圆音无二听,何劳妄想别求真。
击钟鼓,了无声,了本无声真好听。
声錧无体门前客,体合声空个里人。
平旦寅,鸡鸣犬吠足圆音。
祇这圆音无二听,何劳妄想别求真。
击钟鼓,了无声,了本无声真好听。
声錧无体门前客,体合声空个里人。
这首宋朝时期的禅宗诗《十二时歌(其一)》是释印肃的作品,诗人以平旦寅时的鸡鸣犬吠为引子,描绘了一幅清晨宁静的景象。"平旦寅,鸡鸣犬吠足圆音",通过自然界的声响,暗示了万物和谐共生的圆融之境。"祇这圆音无二听,何劳妄想别求真",表达了诗人对真理的理解,认为世间万物的声音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无需过多追求和妄想,这就是真实。
接下来的"击钟鼓,了无声,了本无声真好听",进一步阐述了声音的虚幻性,敲击的钟鼓虽然发出响声,但其实并无实体,真正的寂静才是最美的声音。"声錧无体门前客,体合声空个里人",形象地比喻,声音如过客般虚无,而个体与空性的合一才是真正的存在状态。
整首诗寓言深刻,借日常声音揭示了禅宗关于空性与实相的哲学思考,引导读者体悟到超越世俗观念的真理。
蜀日既衰洛日亡,前星灵武腾光芒。
元功百战两京复,万里阿瞒归故乡。
干戈纷纷遍四海,浯碑已立湘江旁。
太师艰难喜粗定,作此大字龙鸾翔。
纸摹缣拓四百载,家家传宝踰琳琅。
唐文中世未变古,燕许偶俪为班扬。
次山之文可也简,此颂未追周鲁商。
禄山滔天等穷浇,春秋之法诛无将。
骋兵二字斥边将,此语岂足惩奸强。
末篇三章颇辞费,笔力不复能铿锵。
磨崖勒铭亦何有,反复自赞乃尔详。
向来各人过许与,举世附和无雌黄。
淮西仆碑无墨客,惜哉不得逢钟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