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处天花随玉麈,波心月在那能取,旁舍老师偷指注。
回头觑,虚空特地能言语。
归对学徒重自诉,从前见解都欺汝,隔岸有山横暮雨。
翻然去,千岩万壑无寻处。
讲处天花随玉麈,波心月在那能取,旁舍老师偷指注。
回头觑,虚空特地能言语。
归对学徒重自诉,从前见解都欺汝,隔岸有山横暮雨。
翻然去,千岩万壑无寻处。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德洪所作的《述古德遗事作渔父词》中的第六首,以渔父的口吻叙述了一段关于禅宗故事的体验。首句“讲处天花随玉麈”描绘了讲经说法时的生动场景,如天花般智慧之语随着玉麈(拂尘)飘洒,形象生动。接着,“波心月在那能取”暗示佛法如水中明月,难以捉摸,强调了佛教空性观念。
“旁舍老师偷指注”暗指师徒之间的秘密指点,可能是指禅宗中的默示或暗示,而非文字上的直接传授。随后,“回头觑,虚空特地能言语”进一步深化了佛法无形无相的主题,指出真理寓于虚空之中,能言说的并非实体。
“归对学徒重自诉”表达了渔父对过去的反思和对自己教导方式的自省,他意识到之前的见解可能误导了学徒。接下来,“从前见解都欺汝”揭示了他对过去错误认识的悔悟,认识到自己的局限。
“隔岸有山横暮雨”以自然景象象征人生的障碍和迷雾,暗示修行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充满了挑战。最后,“翻然去,千岩万壑无寻处”表达出渔父决定放下执着,寻找真正的佛法道路,却发现自己置身于无法追寻的广大禅境之中。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渔父的视角,寓言般地展现了禅宗修行的深刻内涵和追求真理的艰难历程。
朝登太观亭,晚到迎江寺。
竦身入云中,千里绝蒙蔽。
鸡犬无近声,雕鹏有远势。
江山与城郭,混茫浮一气。
乃知最高处,原不阻人至。
十载游三吴,揽尽六朝丽。
放眼苦不宽,多缘在平地。
兹塔峙江干,阅历婆娑世。
现此不坏躯,佛力何赑屃。
疑有阿育王,神光分舍利。
愧非人天目,一一穷玄秘。
得鱼筌可忘,到岸筏应弃。
此来亦雪鸿,踪迹毋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