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母为谁,为姜为陶,为尹为班。
念熊丸早岁,孤灯黯黯,绛帷当日,环佩珊珊。
俨是经师,曾传女诫,彤管千秋姓氏看。
今何在,在鹿门深处,介子山间。高风更许谁攀。
喜偕隐、萧萧绿野闲。
况潘舆长侍,花前篮笋,莱衣长曳,庭际斑斓。
乐且含饴,贫能负米,岂识人生行路难。
尤堪羡,听霞觞捧罢,春鸟间关。
问母为谁,为姜为陶,为尹为班。
念熊丸早岁,孤灯黯黯,绛帷当日,环佩珊珊。
俨是经师,曾传女诫,彤管千秋姓氏看。
今何在,在鹿门深处,介子山间。高风更许谁攀。
喜偕隐、萧萧绿野闲。
况潘舆长侍,花前篮笋,莱衣长曳,庭际斑斓。
乐且含饴,贫能负米,岂识人生行路难。
尤堪羡,听霞觞捧罢,春鸟间关。
此诗以细腻笔触描绘了对母亲的深情追忆与赞美。开篇即以一连串的设问,引出对母亲身份的追溯,从姜、陶、尹、班等历史人物中寻找共鸣,暗示其非凡的教养与智慧。接着,通过“孤灯黯黯”、“绛帷当日”、“环佩珊珊”的场景描写,营造出一种温馨而略带哀愁的氛围,展现了母亲晚年的宁静与优雅。
“俨是经师,曾传女诫,彤管千秋姓氏看”,赞颂母亲不仅是一位贤妻良母,更是传授知识、道德的典范,其影响深远,如同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星辰。接下来,“今何在,在鹿门深处,介子山间”一句,将母亲的形象置于自然之中,仿佛她已融入山水之间,与天地同在,表达了对母亲归隐生活的向往与敬仰。
“高风更许谁攀”一句,既是对母亲高尚品德的赞叹,也是对其难以企及的高度的感慨。随后,诗人以“喜偕隐、萧萧绿野闲”表达对母亲隐居生活的羡慕与喜悦,同时强调了与母亲共享自然之乐的幸福。
“况潘舆长侍,花前篮笋,莱衣长曳,庭际斑斓”几句,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如侍奉母亲、赏花品笋、穿着莱衣、庭院斑斓,生动地展现了家庭的和谐与温馨,以及对母亲的深切关怀与陪伴。
最后,“乐且含饴,贫能负米,岂识人生行路难”表达了对母亲乐观生活态度的赞赏,即使在贫困中也能享受生活的乐趣,不畏人生的艰难。而“尤堪羡,听霞觞捧罢,春鸟间关”则以宴会结束时的欢声笑语和春日鸟鸣,象征着家庭的欢乐与和谐,以及对母亲长寿与幸福的祝愿。
整首词情感真挚,语言优美,不仅歌颂了母亲的伟大与智慧,也体现了家人之间的深厚情感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十年湖海厌狂游,长说仙家景致幽。
阴洞雨龙眠白石,古坛风鹤语清秋。
青枫化客深林静,丹鼎成虹瑞气浮。
遥想吹箫明月夜,群仙应已下沧州。
误解兰缨下彩峰,十年飘泊厌西东。
秋风楚塞尘随马,夜雨吴江浪打篷。
旅邸寂寥芳岁换,仙游烂熳几时同。
罗浮此日南薰转,无数漫山荔子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