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树乌,尔何不向别处栖?夜夜夜半当户啼。
家人把烛出洞户,惊栖失群飞落树。
一飞直欲飞上天,回回不离旧栖处。
未明重绕主人屋,欲下空中黑相触。
风飘雨湿亦不移,君家树头多好枝。
庭树乌,尔何不向别处栖?夜夜夜半当户啼。
家人把烛出洞户,惊栖失群飞落树。
一飞直欲飞上天,回回不离旧栖处。
未明重绕主人屋,欲下空中黑相触。
风飘雨湿亦不移,君家树头多好枝。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通过一只黑色的鸟在夜晚啼叫,不愿意离开熟悉的栖息之地来表达一种依恋和不舍的情感。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化、反复等,使情感表达得更加深刻。
“庭树乌,尔何不向别处栖?”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何这只乌鸦不愿意到其他地方去栖息。这既是对鸟的疑问,也是在探讨依恋旧地的情怀。
接下来的几句:“夜夜夜半当户啼。家人把烛出洞户,惊栖失群飞落树。”描绘了乌鸦在深夜啼叫,家人点燃蜡烛时,鸟儿受惊而飞的场景。这里通过对比,突出了鸟儿对旧栖息地的依恋。
“一飞直欲飞上天,回回不离旧栖处。”这两句强调了乌鸦虽然一时冲动想飞向远方,但最终还是回到原来的地方。这也正好映射出诗人对于家园、故土的深情。
“未明重绕主人屋,欲下空中黑相触。”夜色未退,鸟儿又绕着主人的房屋飞翔,似乎想要接近这片熟悉的空间。这里通过“黑相触”表现了诗人对家园的向往和依恋。
最后,“风飘雨湿亦不移,君家树头多好枝。”即便是风吹雨打,也无法动摇鸟儿对旧栖息地的忠诚。这也象征着诗人对于故土的情感,即使环境再恶劣,也难以改变这种情怀。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乌鸦夜啼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家园、故土无法割舍的情感。这样的主题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颇为常见,是一种对传统生活方式和地域认同的深切表达。
秋花濯山雨,裳裳院砌边。
缤纷呈冷艳,蒙茸霏绛烟。
滟杯晓露滴,写影午暄妍。
游蜂不知采,晚蝶时或穿。
舒华争其时,谁云畏塞寒。
临芳不忍撷,忆昔当歌筵。
寂寞离宫秋,于今过廿年。
是花岂无意,应博诗人怜。
胆瓶纵清佳,争似枝头鲜。
义府足探寻,良宵漏复深。
天边一片月,照我古人心。
几席绝尘氛,梧竹含萧爽。
金盘倩谁手,推出东冈上。
月色洁宜秋,桐阴疏胜柳。
映月读书人,问彼曾知否。
今居古与稽,古月即今月。
梧窗对古人,轩然逸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