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眼虬髯紫,跏趺色即空。
忽思游少室,石影得毋同。
碧眼虬髯紫,跏趺色即空。
忽思游少室,石影得毋同。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元代达摩像的生动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物的独特气质与精神境界。首先,“碧眼虬髯紫”一句,以“碧眼”形容达摩的双眸,透露出一种深邃而神秘的气息;“虬髯紫”则描绘了达摩的胡须,紫色不仅在色彩上形成鲜明对比,也暗示了达摩超凡脱俗的修行境界。这样的描写,既突出了达摩的外貌特征,又暗含了其内在的精神追求。
接着,“跏趺色即空”一句,进一步揭示了达摩坐姿背后的禅宗思想。“跏趺”是佛教中表示盘腿打坐的姿态,常用于表示修行者的专注与静心。此处“色即空”源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的名句“色即是空”,意味着一切有形之物皆为空相,强调了达摩修行的最终目标在于超越物质世界,达到心灵的纯净与解脱。这一句不仅描绘了达摩的坐姿,更传达了其深邃的哲学思考和修行理念。
“忽思游少室,石影得毋同”则是对达摩内心世界的想象与延伸。达摩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始祖之一,传说他曾前往少室山面壁九年,以求悟道。这里通过“忽思游少室”的想象,展现了达摩对修行之地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暗示了他内心的坚定与执着。最后一句“石影得毋同”则可能是在表达达摩在修行过程中,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与感悟,达到了与外界万物的和谐统一,这种“同”不仅仅是物理上的相似,更是心灵上的共鸣与领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不仅描绘了达摩的形象,更传达了其修行的精髓和精神追求,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智慧、宁静与超脱的向往。
冻云压空雪欲作,野旷阴凝气萧索。
朔风一夜卷长林,万木离披尽摇落。
天连平远眼界宽,前山宛在空濛间。
溪头流水急如泻,日夕喷瀑声潺湲。
我尝经行出林际,望断孤村日将暮。
野乌啼饥那忍闻,瘦马经寒缩行步。
悄无人迹途路赊,此时宁不思还家。
人生慎勿事行迈,披图尚尔添咨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