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青山闵子祠,蒹葭曾倚杏坛师。
高人不作权门宰,孝子能成后母慈。
台峙晒书留夕照,沟环洗絮漾晴漪。
至今宿北乡居在,德行清风唤墓碑。
一片青山闵子祠,蒹葭曾倚杏坛师。
高人不作权门宰,孝子能成后母慈。
台峙晒书留夕照,沟环洗絮漾晴漪。
至今宿北乡居在,德行清风唤墓碑。
此诗描绘了一幅充满深沉文化底蕴与道德光辉的画面。首句“一片青山闵子祠”,以“一片青山”为背景,点明了闵子祠所在之地的自然环境,青山不仅增添了诗境的静谧与庄严,也暗示了闵子祠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接着,“蒹葭曾倚杏坛师”一句,巧妙地将闵子祠与古代教育场所杏坛相联系,通过“蒹葭”与“杏坛”的意象,展现了闵子祠作为教育圣地的地位。
“高人不作权门宰,孝子能成后母慈”两句,是对闵子祠内人物品质的高度赞扬。前句中的“高人”指闵子骞,他拒绝入仕为官,体现了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对权力的淡泊;后句则赞美闵子骞对后母的孝顺,展现了他作为孝子的美德。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凸显了闵子骞人格的高尚与道德的光辉。
“台峙晒书留夕照,沟环洗絮漾晴漪”描绘了闵子祠内的日常景象,通过“台峙晒书”和“沟环洗絮”两个细节,展现了闵子祠的文化氛围与生活气息。夕阳下的书台、晴天里水波荡漾的沟渠,这些景象既富有诗意,又寓意深远,象征着知识的传承与道德的弘扬。
最后,“至今宿北乡居在,德行清风唤墓碑”两句,表达了对闵子骞及其品德的长久怀念与敬仰。诗句中“德行清风”形象地描绘了闵子骞的高尚品德如同清风一般,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人们,也穿越时空,成为后世的典范。而“唤墓碑”则意味着他的事迹与精神被永远铭记,激励着后来者学习与效仿。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闵子祠及其历史人物的描绘,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教育、孝道、道德修养等主题的深刻内涵,以及对先贤事迹的崇敬与缅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