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困饥寒为盗贼,却从乐处弄干戈。
大都郡邑初轻视,不剪柔桑烦斧柯。
民困饥寒为盗贼,却从乐处弄干戈。
大都郡邑初轻视,不剪柔桑烦斧柯。
这首诗反映了宋代社会的动荡与民生疾苦。"民困饥寒为盗贼"直接揭示了百姓因生活艰难而被迫沦为盗贼的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底层人民苦难的同情。"却从乐处弄干戈"则讽刺了那些在享乐中消耗国力,热衷于军事争斗的权贵,他们并未真正关心民生疾苦,反而加剧了社会矛盾。
"大都郡邑初轻视"一句,指出地方官员起初可能并未重视这种民生问题,对百姓的困境缺乏应有的关注和解决。"不剪柔桑烦斧柯"用了比喻,"柔桑"象征百姓的生计,"斧柯"则代指解决问题的手段,意思是如果官员能真心为民,就不应让百姓的生活困难到必须动用武力的地步。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揭示了社会问题的严重性,批评了官府的冷漠和无能,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智伯有三臣,茁国与庇耳;
豫让何为者,而遇以国士。
当伯贪愎日,缄默坐相视;
人已饮其头,乃始谋反尔。
所为者极难,独愧中行氏;
未闻主臣间,有论报施理。
纵以众人报,不死亦足矣;
反面事仇雠,安得与人齿。
区区报伯恩,此道亦近市;
劲悍虽足多,始终非全美。
置之刺客传,直哉龙门史。
袒臂呼来近万人,谁知一败等灰尘。
争功不少熊罴将,悬赏偏求虮虱臣。
且喜妻贤能誓死,却缘母在未捐身。
潸然独步空山里,无食无眠已浃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