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当年鲁两生,一经科目共春城。
数回地脉中兴相,文动天家正奏名。
诏墨泥香题处湿,恩袍草色坐中明。
莫嫌老守衰迟甚,曾向慈恩顶上行。
礼乐当年鲁两生,一经科目共春城。
数回地脉中兴相,文动天家正奏名。
诏墨泥香题处湿,恩袍草色坐中明。
莫嫌老守衰迟甚,曾向慈恩顶上行。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在科举考试中获得成功的场景。"礼乐当年鲁两生,一经科目共春城"表明是在盛大的典礼和音乐的氛围下,考生们在春天的京城中共同参与了科举考试。诗人通过"数回地脉中兴相,文动天家正奏名"强调了这一成功不仅是个人层面的,更是国家级别的荣耀。
接下来,"诏墨泥香题处湿,恩袍草色坐中明"生动地描绘了考试现场的情景:皇帝的诏书用香墨写成,题目还未干就已经完成,象征着迅速而准确的解答。同时,穿戴着恩赐的朝服,在座位上表现出的光明正大。
最后,"莫嫌老守衰迟甚,曾向慈恩顶上行"表达了诗人对于长时间坚守职责不以为烦,而是将皇帝的恩泽视为头上的光环,不断前行的态度。
整首诗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展现了一种对科举成功的自豪和对国家的忠诚,以及个人职业生涯中不懈追求的精神面貌。
昔有王子猷,连夜溯剡溪。
自要看雪月,借人作标题。
与君客异乡,咫尺隔东西。
良会不可数,花时饮桃蹊。
俛仰便陈迹,霜叶飒已萋。
近来费要约,尺书寄赫蹄。
天悭竟未破,雾雨犹溟迷。
此来有缘事,小筑喧拱枅。
请君堆壁酒,洗我流骹泥。
老樵腰短斧,朅来此山中。
林深绝人迹,邂逅两老翁。
石上安棋局,零落归飞鸿。
置斧偶坐睨,终竟谁雌雄。
低头欲借问,冉冉巢云松。
索寞下山去,树杪馀残红。
不知岁月远,但见邑屋空。
神仙在何处,只与人世同。
眼净偶自见,心到遥相通。
片时处仙境,百年坐春风。
区区笑刘吕,妄觅蓬莱宫。
佐邑三年吏隐仙,声名留照锦江边。
才高不受青衫束,官小聊将綵仗悬。
流沫吕梁游十仞,抟风溟海上三千。
沙头双玉难为别,一曲离歌约暮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