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山如九叠屏,何年截取匡庐青。
方同楚客赋招隐,不学诗人吟采苓。
僧蹊尽种苾刍草,梵夹遍写多罗经。
诸天只在雨花外,音乐六时来窈冥。
楞伽山如九叠屏,何年截取匡庐青。
方同楚客赋招隐,不学诗人吟采苓。
僧蹊尽种苾刍草,梵夹遍写多罗经。
诸天只在雨花外,音乐六时来窈冥。
这首明代诗人释妙声的《次韵游石湖五首(其二)》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秘的山林景象。首句“楞伽山如九叠屏”,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楞伽山层峦叠嶂,如同巨大的屏风,展现出山势的雄伟壮观。接下来,“何年截取匡庐青”暗示此山曾与庐山媲美,其青翠之色仿佛被精心截取而来。
诗人游历于此,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方同楚客赋招隐”,他效仿古代楚国文人,寓言般地表达出对自然隐居生活的赞美和追求。然而,“不学诗人吟采苓”又透露出诗人并不像一般文人那样沉溺于吟咏采药的生活琐事,而是更倾向于内心的宁静和精神的修行。
“僧蹊尽种苾刍草,梵夹遍写多罗经”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山中的宗教氛围,僧人在此种植佛草,抄写佛经,营造出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最后两句“诸天只在雨花外,音乐六时来窈冥”,通过想象,将天界的音乐置于雨花之外,虚实相生,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与天籁共鸣的禅意境界。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山水为载体,融入了诗人对隐逸生活和佛教文化的独特感悟,语言简洁,意境深远。
神龟化为石,奇崛造物创。
环以惊波涛,封以叠峦嶂。
空谷罕人迹,山灵俟閒放。
果惬静者心,于焉喜相傍。
结茅旋裁竹,笑傲烟霞上。
俨若三神山,石骨何肮脏。
予亦山水癖,闻之心神畅。
所愿未获酬,每每自谯让。
丹穴双鹓翔,鸣声何其寥。
侧耳更结心,可望不可招。
叹此灵瑞德,固当应虞韶。
宣尼岂复嗟,吾道重光昭。
时振千仞端,万羽同逍遥。
至德谅不孤,何当共扶摇。
为君采竹实,飞飞不辞劳。
临岐多苦调,相勖以神交。
乌生八九子,乃在大海旁。
毛羽参差长,俱愿凌穹苍。
相哺桂树里,岂虞缯缴伤。
苦遭秦氏恶少年,弯弓挟弹睨其间。
一发乱乌群,九子相惊看。
各各恋其巢,安得离哉翻。
唶尔少年轻薄子,乌自群飞何负汝!
少年不暇思,反用相矜诩。
昔我臂苍鹰,共逐平原野。
鸟飞不及瞬,尚得攫而食之。
有时牵黄犬,驰骛山间薮。
兔奔不及穴,尚得获而醢之。
机用匪一朝,于乌竟何有。
但明飞伏各自天,无须复欢前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