寮额高悬太守书,方盘炯炯连三珠。
唐贤正笔久寥落,忽此相遇南海隅。
是寮今虽茅草新,原是东邻寒士居。
士贫更在玉川上,三间破尽四壁无。
我借得之稍营葺,洒扫共费十日馀。
竹窗挂处青山入,水色坐照发与肤。
焚香下帘百念静,虽未得道道不殊。
假道为名亦道者,窃复慕道名岂虚。
风流闲暇两轓朱,笔含墨光能卷舒。
醺酣为我小飞动,到纸先有神鬼扶。
我身漂零秋叶孤,短景日就桑榆枯。
愿凭大刻消百疠,呼吸瘴雾同醍醐。
寮额高悬太守书,方盘炯炯连三珠。
唐贤正笔久寥落,忽此相遇南海隅。
是寮今虽茅草新,原是东邻寒士居。
士贫更在玉川上,三间破尽四壁无。
我借得之稍营葺,洒扫共费十日馀。
竹窗挂处青山入,水色坐照发与肤。
焚香下帘百念静,虽未得道道不殊。
假道为名亦道者,窃复慕道名岂虚。
风流闲暇两轓朱,笔含墨光能卷舒。
醺酣为我小飞动,到纸先有神鬼扶。
我身漂零秋叶孤,短景日就桑榆枯。
愿凭大刻消百疠,呼吸瘴雾同醍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郑刚中在南海角落新建的一座道者寮,感慨其中的陈设和历史背景。首句提到寮额上悬挂着太守的手迹,显示出其来历不凡。诗人感叹唐贤们的正直笔墨已不多见,而此处却有幸相遇。寮舍虽然简陋,原为东邻寒士所居,但诗人对其进行了修缮,花费十日功夫,使之焕然一新。
诗人通过竹窗引入山色,清水映照,营造出宁静的修行环境。他在静谧中焚香读书,尽管未能达到道的最高境界,但心境并无差别。他自嘲以“假道”之名追求道义,实则心向往之。诗中提到的“两轓朱”象征着官职,但他更享受这种风流闲暇的生活,笔墨挥洒自如,仿佛有神助。
诗人自比为飘零的秋叶,时光荏苒,临近暮年。他希望能借助这座道者寮,以及其中的读书生活,驱散百病,净化心灵,如同醍醐灌顶。整首诗情感深沉,寓含对道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感悟,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文学造诣。
记凫潭买夏,刹海延秋,龙树寻春。
霁雪轩窗好,送西山冷日,步屧深尊。
少年漫挟豪兴,欹羽倚争墩。
乍睡醒昆仑,重寻鹿苑,无地销魂。犹存。
甚风景,叹霜饱花腴,藓篆云根。
絮酒浇香冢,借一杯呼起,残唱秋坟。
旧人醉郭应笑,席帽逐黄尘。
问更几重阳,凄然故国余泪痕。
倦烟寒水。更天抹断霞,山凝晚翠。
乍豁吟眸,岁华今昔堪惊,客感渺茫无际。
清尊相伴,省他年、似寻梦,也应难记。正愁里。
举酒酹花,情款深至。
华颠菊好羞簪,便香泛、紫萸杯斟浮蚁。
莫笑餐英,不管彭泽闲情,略解楚累风味。
万方多难此登临,两无绪、只堪沈醉。强扶起。
小极比花憔悴。
玉盆花露水,休错认西子浣纱图。
怎公主双鸾,已谐萧史,使君五马,犹恋罗敷。
西风里,黄花通体瘦,红豆两情孤。
玉镜台中,私书可在,春波桥上,倩影谁扶。
长真称弟子,香一瓣,蕙烟双袅薰炉。
锦瑟解人何处,旷代应无。
七二鸳鸯,空期再世,十三莺燕,犹说西湖。
剩付徐郎供养,亲荐薇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