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头新月上,宴坐北堂时。
入揽不盈手,窥妆秪肖眉。
蓂生桂与逐,蚌实兔偏随。
清光勿恨少,向满每由兹。
举头新月上,宴坐北堂时。
入揽不盈手,窥妆秪肖眉。
蓂生桂与逐,蚌实兔偏随。
清光勿恨少,向满每由兹。
这首诗描绘了初月升起时的情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月光洒落北堂的静谧之美。首句“举头新月上”直接点题,将读者的目光引向那刚刚升起的新月。接着,“宴坐北堂时”,描绘出诗人静坐北堂,欣赏月色的画面,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入揽不盈手,窥妆秪肖眉。”这两句通过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月光虽美,却难以完全捕捉到其全部光芒,只能在窥视中感受到其如眉毛般细微的轮廓,强调了月光的柔和与朦胧。
“蓂生桂与逐,蚌实兔偏随。”这里运用了自然界的景象来进一步渲染月夜的景色。蓂草随着月光生长,桂花也似乎在月光下更加明亮,而蚌壳中的珍珠在月光下闪烁,仿佛兔子也跟随月光移动,这些生动的描写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和诗意。
最后,“清光勿恨少,向满每由兹。”诗人表达了对月光的赞美之情,认为虽然初月的光芒可能不如满月那样明亮,但正是这种淡淡的清光,让人感到更加的宁静与美好。同时,诗人也暗示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月光会逐渐变得圆满,充满了期待与希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初月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喜爱和对生活美好的向往,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洪水未必能流山,别岛安得居人间。
扶桑夜半光吐焰,铜龙白昼飞尘寰。
初闻其事惊且异,传言岂或流千蛮。
试将图牒为考订,山中记载皆班班。
扶藜喜作山中行,胜处不复愁天悭。
楼台自是人隔绝,峰岫直与天回环。
凭虚搜冥一眺望,日观朱明两山向。
乃知云浮山更浮,二山总在三山上。
从来凡眼不见识,怪怪奇奇千万状。
我疑灵窦皆国宝,不待山人留心匠。
丹崖佛迹直末耳,天巩名山世基仗。
干戈昔为闻马嵬,有坛百尺那能开。
坐中一笑失道士,国势随灭如烟埃。
清庙祀典岁岁举,庆基福地源源来。
愿将此山比南山,歌诗直纪山之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