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峰亦鹫岭,此寺非少林。
有僧方办道,无佛不传心。
寄语蒲庵道,海针何处寻。
龟峰亦鹫岭,此寺非少林。
有僧方办道,无佛不传心。
寄语蒲庵道,海针何处寻。
这首诗描绘了龟峰寺的环境与僧侣的生活状态,充满了禅意与哲思。
首句“龟峰亦鹫岭,此寺非少林”以龟峰寺与鹫岭、少林寺作对比,暗示龟峰寺虽不在传统名刹之列,却自有其独特的风骨与魅力。接着“有僧方办道,无佛不传心”点明寺中僧侣专心修行,不拘泥于外在形式,内心纯净,传递着佛法的真谛。最后两句“寄语蒲庵道,海针何处寻”则以问答的形式,表达了对修行者如何在纷扰世间找到心灵归宿的深邃思考,寄寓了对隐逸生活与精神追求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龟峰寺的场景描写和僧侣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佛教修行的内在精神与对外在世界的超然态度,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精神自由与心灵净化的追求。
吾闻江陵橘,乃比千户侯。
岁献天子旁,取为庙堂羞。
问其何能尔,无胫而远游。
橘也不自言,请君以臆酬。
凭生覆载中,颇亦万木俦。
通为骚人颂,谬得禹贡收。
托身圣贤间,自觉名誉浮。
苞苴赖携挈,富贵常见求。
明珠无先容,按剑或暗投。
而我适众口,铄金不予忧。
物生有通塞,不必在中州。
何用怀苦辛,但为时所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