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百喧息,坐深忘薄躯。
露零惊鹤梦,风细捋花须。
浮白离骚尽,探玄象罔殊。
静中来妙理,千古一须臾。
子夜百喧息,坐深忘薄躯。
露零惊鹤梦,风细捋花须。
浮白离骚尽,探玄象罔殊。
静中来妙理,千古一须臾。
这首诗描绘了深夜独自阅读的情景,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宇宙的深刻感悟。
首句“子夜百喧息”,以“子夜”点明时间,夜深人静,万物皆息,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坐深忘薄躯”,诗人独坐深夜,内心平静,仿佛忘记了身体的存在,全身心沉浸在阅读之中。
接着,“露零惊鹤梦,风细捋花须”,这两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露珠的落下比作惊醒了鹤的梦境,风的轻拂比作轻轻梳理着花朵的细枝,生动地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浮白离骚尽,探玄象罔殊”,“浮白”指饮酒至醉,这里借指深入阅读,仿佛在酒后的畅快中领悟了《离骚》的深意;“探玄象罔殊”则表达了探索宇宙奥秘的渴望,尽管这些奥秘可能难以完全理解,但这种追求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的升华。
最后,“静中来妙理,千古一须臾”,在静谧中,诗人悟出了宇宙间微妙的道理,尽管这些道理存在千百年,但在这一刻,它们似乎都浓缩于短暂的一瞬。这既是对阅读体验的深刻反思,也是对生命意义的哲学思考,体现了诗人对时间和空间、物质与精神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探讨,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邃的思想境界,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皓魄初升,澄晖已降,碧潭龙吐晶毬。
想曾逃秦殿,遍照庾楼。
应似此天清晕减,映银涛、万顷光流。
夜凉人静,凭高听、长笛韵悠悠。虽云瑶岛难求。
对千峰若雪,仿佛瀛洲。且衔杯独酌,漫赋悲秋。
架有缥缃常课子,又何须、搔首蹰踌。
年华暗换,何如团玉,今古长留。
北风昨夜催寒紧,罗衾梦中凉透。
压线光阴,怀人情绪,无语但笼双袖。眉痕低皱。
怜蠋冷虚帏,霜浓短牖。
何处难堪,一尊薄酒初醒后。背灯自知影瘦。
望白云亲舍,故园回首。
逝水年华,转蓬身世,又到岁阑时候。玉龙正斗。
看枝北枝南,柳花飞骤。日暮天寒,无奈乡心暗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