涧底云根湿,林稍风叶鸣。
何时明月夜,来此听秋声。
涧底云根湿,林稍风叶鸣。
何时明月夜,来此听秋声。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寂寥的山林秋景图。首句“涧底云根湿”以“湿”字点出秋日清晨的湿润与凉意,云根沾湿,暗示着山间清晨的露水和湿润的空气,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次句“林稍风叶鸣”则通过“鸣”字,生动地展现了秋风吹过林梢,树叶沙沙作响的情景,既表现了自然界的动态美,也暗示了季节的更替。
后两句“何时明月夜,来此听秋声”,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他想象着在明亮的月光下,再次来到这山涧林间,倾听那秋夜特有的声音,或许是在寻找心灵的宁静,或是对自然之美的深深沉醉。这种对未来美好时刻的期待,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深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秋日山林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圆月当新霁,高楼见最明。
素波流粉壁,丹桂拂飞甍。
下瞰千门静,旁观万象生。
梧桐窗下影,乌鹊槛前声。
啸逸刘琨兴,吟资庾亮情。
游人莫登眺,迢递故乡程。
皎洁三秋月,巍峨百丈楼。
下分征客路,上有美人愁。
帐卷芙蓉带,帘褰玳瑁钩。
倚窗情渺渺,凭槛思悠悠。
未得金波转,俄成玉箸流。
不堪三五夕,夫婿在边州。
红妆齐抱紫檀槽,一抹朱弦四十条。
湘水凌波惭鼓瑟,秦楼明月罢吹箫。
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
丹禁旧臣来侧耳,骨清神爽似闻韶。
玉纤挑落折冰声,散入秋空韵转清。
二五指中句塞雁,十三弦上啭春莺。
谱从陶室偷将妙,曲向秦楼写得成。
无限细腰宫里女,就中偏惬楚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