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石横筇,松风外、自调龟息。
浑不记、东皋秋事,西湖春色。
底处未嫌吾辈在,此心说与何人得。
向海棠、烂醉过清明,酬佳节。君莫道,江鲈忆。
吾自爱,山泉激。尽月明夜半,杜鹃声急。
人事略如春梦过,年光不啻惊弦发。
怕醒来、失口问诸公,今何日。
苍石横筇,松风外、自调龟息。
浑不记、东皋秋事,西湖春色。
底处未嫌吾辈在,此心说与何人得。
向海棠、烂醉过清明,酬佳节。君莫道,江鲈忆。
吾自爱,山泉激。尽月明夜半,杜鹃声急。
人事略如春梦过,年光不啻惊弦发。
怕醒来、失口问诸公,今何日。
这首词作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方岳所作,名为《满江红·其三》。其中融合了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诗人个人的情感抒发。
“苍石横筇,松风外、自调龟息。”这两句通过形象鲜明的意象,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情境。这里,“苍石”和“松风”共同营造了一种静谧自然的氛围,而“自调龟息”则隐喻了诗人自己的心态,仿佛在这宁静中找到了内心的平衡。
接下来的“浑不记、东皋秋事,西湖春色。”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淡忘和无常感。这里,“浑不记”意味着时间流逝带来的记忆模糊,而“东皊秋事”与“西湖春色”则是具体的场景,代表了不同季节下自然界的变化,同时也是诗人心中美好时光的象征。
“底处未嫌吾辈在, 此心说与何人得。”这两句流露出诗人的孤独感和对知音难求的哀叹。这里,“底处”指的是最深处的隐居之所,“未嫌吾辈在”表明诗人虽身处世俗却不愿随波逐流,而“此心说与何人得”则是对能够理解自己心意的人的渴望。
“向海棠、烂醉过清明,酬佳节。”通过“向海棠”和“烂醉过清明”,诗人表达了对美好时光和节日的珍惜与庆祝之情。而“酬佳节”则是指在美好的时节里回应、酬答友人的情谊。
紧接着,“君莫道,江鲈忆。吾自爱,山泉激。”诗人通过对“江鲈”的提醒告诫他人不要触及旧事的伤感,而自己则选择了自我安慰和热爱,正如“山泉激”所表现的那种强烈而奔放的情感。
接下来的“尽月明夜半,杜鹃声急。”在月色清辉、夜深人静时刻,诗人听到了杜鹃(一种鸟类)的叫声,这种场景既增加了时间和空间上的紧迫感,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焦虑与不安。
“人事略如春梦过,年光不啻惊弦发。”这两句是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这里,“人事”比喻为短暂易逝的春梦,而“年光”则象征着岁月匆匆,不断地在心弦上引起震动和惊醒。
最后,“怕醒来、失口问诸公,今何日。”诗人表达了对现实与梦境分界的恐惧,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在这里,“怕醒来”是对美好时光即将消逝的担忧,而“失口问诸公”则是在这种焦虑中不禁询问周围的人现在是什么时候,似乎想通过这样的提问来确认现实与时间的流动。
总体而言,这首词作以其深邃的情感、丰富的意象和精巧的结构,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人生无常的哀叹,以及个人的情感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