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玉将何适,良工正在斯。
有瑕宁自掩,匪石幸君知。
雕琢嗟成器,缁磷志不移。
饰樽光宴赏,入佩奉威仪。
象德曾留记,如虹窃可奇。
终希逢善价,还得桂林枝。
抱玉将何适,良工正在斯。
有瑕宁自掩,匪石幸君知。
雕琢嗟成器,缁磷志不移。
饰樽光宴赏,入佩奉威仪。
象德曾留记,如虹窃可奇。
终希逢善价,还得桂林枝。
抱玉将何适,良工正在斯。这两句开篇提问,将这块美玉交给哪位巧匠打磨最为合适,而“良工”正是指技艺高超的工匠。诗人通过这种设问,既展现了对玉石的珍视,也彰显了对工匠技艺的肯定。
有瑕宁自掩,匪石幸君知。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玉中瑕疵的容忍态度,即便是有瑕疵也不掩饰,因为不是凡石,所以希望他人能够理解这份宽容。这里“匪石”一词,既指非普通石材,也暗示了诗人的高标准和独到的眼光。
雕琢嗟成器,缁磷志不移。这两句描绘了玉工雕琢的过程,“嗟”字表达了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感慨,同时“缁磷志不移”则显示了诗人对于打造美器的坚定信念和执着态度。
饰樽光宴赏,入佩奉威仪。这里写的是玉器雕琢成后,被用来装饰酒樽,其光泽映照,使得宴席上的佳肴更加诱人,这也正是诗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入佩”则意味着这块美玉不仅用于装饰,更承担了某种象征性的意义,为主人增添了一份威仪。
象德曾留记,像虹窃可奇。这两句通过“象德”和“如虹”,将美玉比喻为具有道德象征和稀有奇迹的存在。诗人通过这种比较,不仅赞美了玉器的珍贵,也表达了对其所承载文化内涵的敬仰。
终希逢善价,还得桂林枝。这最后两句则是诗人的愿望,希望这块美玉能够最终遇到真正懂得它价值的人,而“还得桂林枝”则象征着成功和荣誉的达成,桂树在中国文化中常与贵族或贤才联系,枝头盛开代表着高贵和繁荣。
整首诗通过对美玉的描绘和想象,展现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对于技艺、品味、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
八年曾过清溪曲,一渡溪桥泪相续。
风吹澹圃柴门开,芳径无人鸟啼竹。
忆昔曾随杖履入,枫叶芦花秋可即。
长公觞客我公笑,醉归同卧茅堂侧。
读书堂前月满帘,犹记当年奉颜色。
方瞳鹤发今何在,冥漠游魂招不得。
溪花乱落溪水东,夜台自此无消息。
我今三年父不见,绵绵此恨方无极。
孤儿惟下吊孤儿,泪眼相看天为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