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阳閟晴彩,榴火湿朱光。
不知今日何日,烟霭涨蒲塘。
已过清明时节,未近重阳气候,对景自斟量。
应是家家雨,梅子要催黄。向朝来,寻旧事,问江乡。
共言当此佳序,那肯负年华。
虽阻绣茵斗草,不废翠蕤剪艾,更结綵丝长。
昌歜缕香玉,情味付霞觞。
葵阳閟晴彩,榴火湿朱光。
不知今日何日,烟霭涨蒲塘。
已过清明时节,未近重阳气候,对景自斟量。
应是家家雨,梅子要催黄。向朝来,寻旧事,问江乡。
共言当此佳序,那肯负年华。
虽阻绣茵斗草,不废翠蕤剪艾,更结綵丝长。
昌歜缕香玉,情味付霞觞。
这首元末明初的《水调歌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端午节时分,雨水绵绵的景象,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与情感韵味。
首句“葵阳閟晴彩,榴火湿朱光”以葵花与石榴作为意象,描绘出夏日阳光下,葵花闭合,榴花在湿润中绽放的景象,色彩鲜明,生动地展现了季节变换中的自然之美。
“不知今日何日,烟霭涨蒲塘”则将视线转向远处,烟雾弥漫的蒲塘,增添了几分朦胧与神秘感,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不可捉摸。
“已过清明时节,未近重阳气候,对景自斟量”通过对比清明与重阳的时节,表达了诗人对当前时节的感慨,以及在自然景观前的自我反思与调整。
接下来,“应是家家雨,梅子要催黄”一句,点明了端午时节的雨水特点,梅子在雨水的滋润下逐渐成熟,预示着丰收的希望。
“向朝来,寻旧事,问江乡”则转而关注人的情感与记忆,诗人似乎在清晨回溯过往,询问故乡的情景,流露出对家乡的深深怀念。
“共言当此佳序,那肯负年华”表达了诗人与他人共享美好时光,珍惜当下,不愿虚度光阴的态度。
最后,“虽阻绣茵斗草,不废翠蕤剪艾,更结綵丝长”描绘了即使在雨水阻隔的端午节,人们依然会进行传统活动,如绣茵斗草、剪艾叶、编织彩带,体现了节日的欢乐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昌歜缕香玉,情味付霞觞”以昌歜(一种古代的酒食)为引,将情感与美酒相融合,寓意着在美好的节日氛围中,人们共享欢聚,情感得以升华。
整体而言,这首词不仅描绘了端午时节的自然景色与民俗活动,还蕴含了诗人对生活、自然、时间以及人情世故的深刻感悟,展现了元末明初文人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情感寄托与审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