籁是虚声耳听有,翠为实色目观无。
有无虚实色声外,谁识亭中真个吾。
籁是虚声耳听有,翠为实色目观无。
有无虚实色声外,谁识亭中真个吾。
这首诗以“戏题翠籁亭”为题,由清朝的乾隆皇帝(弘历)所作。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哲学思考与自然意象,展现出诗人对“有”与“无”、“虚”与“实”的深刻理解。
首句“籁是虚声耳听有”,以“籁”指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水声等,强调声音虽无形体,却能通过耳朵被感知,引出“虚”与“有”的辩证关系。次句“翠为实色目观无”,则将“翠”色视为实体,但眼睛直接观察时却似乎不存在,进一步探讨“实”与“无”的相对性。
后两句“有无虚实色声外,谁识亭中真个吾”,将前文的哲学思考深化,提出在“有”与“无”、“虚”与“实”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真理存在。亭中之人,即诗人自己,在这超越表象的世界中,方能真正认识到自我。整首诗借景抒情,寓理于物,展现了诗人对宇宙万物及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