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破还思守一隅,借才暂为绾铜符。
居然旅众劳规复,其奈偏师失势孤。
七日雨云翻又覆,九原魂魄死应苏。
只今罗浒桥边过,父老犹能指路衢。
城破还思守一隅,借才暂为绾铜符。
居然旅众劳规复,其奈偏师失势孤。
七日雨云翻又覆,九原魂魄死应苏。
只今罗浒桥边过,父老犹能指路衢。
这首诗《哀四忠(其四)》是清代诗人刘绎所作,通过悲壮的笔触,表达了对四位忠臣的深切哀悼与缅怀之情。诗中描绘了城池被攻破后,忠臣们坚守不屈的场景,以及他们面对敌军时的无奈与孤独。诗人的思绪随着时间的流转,从过去的战斗场景转向对忠臣英灵的想象,最终在现实与历史的交汇点上,以对过往英雄的追忆和对今日和平的感慨,展现了深沉的历史感与人文关怀。
诗中的“城破还思守一隅”一句,生动地刻画出忠臣们在危难时刻仍坚持守护城池的决心,表现了他们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而“借才暂为绾铜符”则暗示了这些忠臣虽非天生将才,却因国难当头而被委以重任,体现了他们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勇气与担当。
“居然旅众劳规复,其奈偏师失势孤”两句,既是对忠臣们努力恢复战局的肯定,也反映了他们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仍坚持斗争的坚韧精神。这种面对强敌、不畏艰难的气概,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七日雨云翻又覆,九原魂魄死应苏”运用了象征手法,以变幻莫测的天气比喻战争的残酷与无常,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忠臣英灵的哀思与期待,希望他们的精神能够得到永生。最后一句“只今罗浒桥边过,父老犹能指路衢”,则将思绪拉回现实,通过描述今日经过罗浒桥时,还能听到父老讲述忠臣事迹的情景,进一步强调了历史记忆的重要性,以及对忠臣事迹的铭记与传承。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深情地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哀悼与敬仰,也蕴含了对国家、民族精神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后人应当铭记历史、传承美德的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