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山频得句,到此句全无。
扶杖沿山觅,时闻山鸟呼。
忆山频得句,到此句全无。
扶杖沿山觅,时闻山鸟呼。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山景的深切怀念与现实境遇之间的落差。首句“忆山频得句”,表达了诗人对山中景色的深深怀念,每当想起山中的景象,心中便涌现出许多诗句。然而,“到此句全无”,当诗人真正置身于山中时,却发现那些在脑海中浮现的诗句此刻竟消失无踪,这种反差感让人感到既失落又无奈。
接着,“扶杖沿山觅”,描述了诗人为了寻找灵感,拄着拐杖沿着山路探寻的情景。这不仅体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暗示了他内心的孤独与渴望。而“时闻山鸟呼”,则以山鸟的鸣叫作为背景音,增添了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同时也可能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呼唤与回应。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怀念与现实的体验,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情感以及在自然中寻求心灵慰藉的过程。它不仅是一次对山景的回忆之旅,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次自我探索与对话。
圣化接万泉,清净隔尘土。
天风飒然来,云黑势欲雨。
长河波浪阔,绝巘松杉舞。
已收台池胜,遂以原野补。
客懒或未从,境幽当远取。
惟嫌文字习,面壁愧初祖。
子羔学未成,质美犹难恃。
漆雕斯未信,焰然谢子使。
矧兹袜线艺,制锦无乃毁。
七载殊兢兢,浩如涉渊水。
感诸澹台贤,非公不至止。
瑶华忽赠音,惜别穷治理。
藐矣予何言,大哉礼乎礼。
圣训万古存,民行端赖此。
愿农力耕桑,亲睦无我尔。
愿士法诗书,敦行表乡里。
仁让既已兴,风俗日淳美。
弟弟与兄兄,父父而子子。
无怀之民与,如斯而已矣。
民和岁自稔,有司亦良喜。
作诗酬众心,身远神犹迩。
揽辔行复来,此愿励终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