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济三玄劈不开,近来金锁转生苔。
喜公袖手通关棙,同在灵山见佛来。
临济三玄劈不开,近来金锁转生苔。
喜公袖手通关棙,同在灵山见佛来。
这首诗以禅宗思想为底蕴,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佛法深邃理解与独特感悟。
“临济三玄劈不开”,开篇即以临济宗的三大奥义——“无相”、“无住”、“无念”为喻,暗示佛法的精妙与难以言传,仿佛是无法触及的玄奥之境,隐含了对佛法深邃难解的感慨。
“近来金锁转生苔”,以“金锁”象征佛法的教义或修行的法门,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法门如同被岁月覆盖的锁链,长满了青苔,既象征着佛法的古老与恒久,也暗含了对佛法在现代社会中可能被遗忘或忽视的忧虑。
“喜公袖手通关棙”,“公”指李大卿,诗人以“袖手”这一动作,形象地表达了李大卿在面对佛法难题时的态度——不急于求解,而是以一种从容不迫、豁达超然的心态去体悟。这里的“通关棙”则象征着佛法的智慧之门,诗人欣喜于李大卿能够以这样的心态去探索佛法的奥秘。
“同在灵山见佛来”,最后两句将情境提升至更高的境界,仿佛两人一同站在灵山之上,见证了佛陀的降临。这不仅是一种对佛法至高境界的向往,也是对李大卿能够与自己一同深入佛法、共同领悟真理的赞美与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禅宗思想的巧妙运用,展现了诗人对佛法深刻的理解与独特的艺术表达,同时也寄寓了对友人李大卿的深厚情谊与共同追求的精神。
白帝城头乌欲栖,瞿塘峡里暝猿啼。
山通剑门峨眉远,水落荆门郢树低。
公孙旧业知何处,十二危滩虎须怒。
雁飞愁度百劳关,行人畏到三巴路。
绝壁连峰马道赊,石林残照几人家。
垂萝夹岸迷天影,午夜沧波逗月华。
巫阳缥缈望中开,行雨行云尚有台。
山花不省襄王梦,野鸟何知宋玉怀。
岷江一道向西来,蜀客帆樯逦迤回。
洪涛有时不可下,滟滪当头大如马。
纷纷世路羊肠曲,岂独瞿塘骇心目。
尽知险处重周防,谁肯安流虑倾覆。
使君高谊轻常调,吏散披图但长笑。
明朝身到五云端,下见瞿塘一杯小。
落景逗秋思,深潭澄夕氛。
金梯拂萝月,苔泉镜中闻。
但觉灵境幽,都无浮世纷。
白鹿知閒游,呦呦清溪濆。
焚香鬼谷暝,辍棹花源分。
莹神写冰弦,石床梦氤氲。
而我烟霞侣,今随鸾鹤群。
唯馀瑶华音,山水同清氛。
华顶何寥寥,我行多白云。
长歌采三秀,不堪持寄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