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玉泉,恋仁者,寂灭真心不可见。
空留影塔嵩岩下,宝王四海转千轮。
金昙百粒送分身,山中二月娑罗会。
虚呗遥遥愁思人,我念过去微尘劫。
与子禅门同正法,虽在神仙兰省间。
常持清净莲花叶,来亦好,去亦好。
了观车行马不移,当见菩提离烦恼。
怀玉泉,恋仁者,寂灭真心不可见。
空留影塔嵩岩下,宝王四海转千轮。
金昙百粒送分身,山中二月娑罗会。
虚呗遥遥愁思人,我念过去微尘劫。
与子禅门同正法,虽在神仙兰省间。
常持清净莲花叶,来亦好,去亦好。
了观车行马不移,当见菩提离烦恼。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说的《送考功武员外学士使嵩山署舍利塔》。从内容来看,诗中充满了佛教的色彩和理念。开篇“怀玉泉,恋仁者”表达了对修行者的怀念和对仁者的渴望。“寂灭真心不可见”则是说到佛法中的真心难以被人所理解。接着,“空留影塔嵩岩下”描绘了一种空灵的境界,而“宝王四海转千轮”则是对佛教中宝轮王转动千个世界的比喻。
在“金昙百粒送分身,山中二月娑罗会”一句中,“金昙”可能指的是佛像或佛珠,而“百粒”则是数量的描述;“送分身”是指佛教中的分身说,即佛可以化出多个身相;“山中二月”很可能是在形容一个宁静的时间点,“娑罗会”则是一种佛事或者佛教仪式。
“虚呗遥遥愁思人, 我念过去微尘劫”表达了诗人对过往世劫的回忆和对远方人的思念。"与子禅门同正法"说明了诗人对禅宗修行的认同,而“虽在神仙兰省间”则是说到即使身处仙境,仍旧要坚守佛法。
最后,“常持清净莲花叶,来亦好,去亦好。了观车行马不移,当见菩提离烦恼”中“常持清净莲花叶”象征着保持心灵的清净,而“来亦好,去亦好”表达了一种出世的超脱态度;“了观车行马不移”形容的是一种内心不动摇的境界,“当见菩提离烦恼”则是指达到菩提(即觉悟)的状态,从而远离世间的烦恼。
总体来说,这首诗充满了对佛教修行和理想境界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超脱尘世、达到精神觉悟的追求。
云起山苍苍,林居萝薜荒。
幽人老深境,素发与青裳。
雨涤莓苔绿,风摇松桂香。
洞泉分溜浅,岩笋出丛长。
败屦安松砌,馀棋在石床。
书名一为别,还路已堪伤。
伏溜侵阶润,繁花隔竹香。
娇莺方晓听,无事过南塘。
谢病始告归,依然入桑梓。
家人皆伫立,相候衡门里。
畴类皆长年,成人旧童子。
上堂家庆毕,愿与亲姻迩。
论旧或馀悲,思存且相喜。
田园转芜没,但有寒泉水。
衰柳日萧条,秋光清邑里。
入门乍如客,休骑非便止。
中饮顾王程,离忧从此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