楖栗横挑别海滨,百千龙象逐行尘。
名山恰遂栖迟志,祖席全凭办道身。
吐弃名言成玉屑,斩新条令辟荆榛。
闻风定见如川至,多结茅茨莫厌贫。
楖栗横挑别海滨,百千龙象逐行尘。
名山恰遂栖迟志,祖席全凭办道身。
吐弃名言成玉屑,斩新条令辟荆榛。
闻风定见如川至,多结茅茨莫厌贫。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石鉴西堂即将前往栖贤寺领众修行的情景。诗中以“楖栗横挑别海滨”开篇,生动地展现了石鉴西堂离开海滨时的场景,仿佛他手中挑着的楖栗不仅承载着他的行囊,也象征着他内心的坚定与决心。接下来,“百千龙象逐行尘”一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跟随他的众多弟子比作行走于尘世中的龙象,形象地表现了他作为导师的影响力和众弟子对他的追随。
“名山恰遂栖迟志,祖席全凭办道身”两句,表达了石鉴西堂对于名山修行的向往以及在祖师面前展现修行的决心。这两句既是对石鉴西堂个人志向的肯定,也是对他即将开始的修行之路的期许。
“吐弃名言成玉屑,斩新条令辟荆榛”则进一步揭示了石鉴西堂在修行过程中的态度和方法。他摒弃了世俗的言语和观念,将其化为珍贵的智慧结晶;同时,他勇于开辟新的道路,清除前行途中的障碍,展现出他在修行道路上的果敢与创新精神。
最后,“闻风定见如川至,多结茅茨莫厌贫”两句,预示了石鉴西堂的修行将得到广泛的认可和追随,如同江河之水滚滚而来。同时,他鼓励弟子们即便生活简朴,也应坚守修行之心,不因物质的贫乏而动摇。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不仅赞美了石鉴西堂的高尚品质和坚定信仰,也传递了佛教修行的精神内涵,充满了对理想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对修行道路的深刻思考。
正野塘边,春帆底,水腻吴绫一束。
看看寒食到,小梅英妆褪,暗彫香玉。
杏蕊撩晴,莺雏拂晓,几对鵁鶄争浴。
板桥西客店,飏酒旗作阵,带烟斜扑。
有秀靥映门,娇波窥户,当垆情熟。篙师休浪促。
夹衣解、贳饮何须赎。
君不见、一生惆怅,半世因循,吴霜偷换修蛾绿。
况听关山夜,流多少、从军笛曲。拚美酝、倾千斛。
转船解缆,社燕风帘相触。泥香轻堕簌簌。
一岁将阑矣。怅年华、挽他不住,滔滔似水。
五十馀番婪尾酒,愁类今番有几。
蜡烛也、替人流涕。
痴绝客冬逢是节,盼征轺、尚冀人来此。
浑不道,竟成雨。栖迟只为君恩耳。
宁不念、茶香笋滑,铜官故里。
今日五花沾一命,波及臣之妻子。
敢尚诉、臣饥欲死。
倘比黄花人尚在,制翟衣、寄到深闺里。
虽病也,定然起。
卧疾禅房里。问君年,才过四十,胡为如此。
人笑君同师伯齴,君只狂呼自喜。
狗窦豁、尽容卿未。
犹剩左车能决肉,更何妨、拥鼻哦经史。
石可漱,砺吾齿。青鞋且踏南山寺。
更同行、诗僧词客,善谈名理。
啖罢山厨樱笋饭,佛阁晴空漫倚。
一饱后、破除万事。
谁坐寺门閒说虎,万山松,一霎腥风起。
亟摇手,真来矣。
鹃舌啼春冷。记并州、十年飘泊,蝶侥蜂倖。
花露微蒸才抑鲊,小阁围香说饼。
闹多少、帘痕帽影。
烛底新翻杨枝曲,字斜行、写上春衣领。
只此事,君应省。江南四月残红静。
又逢君、斜阳一水,盈盈舴艋。
暂借芳园聊话旧,坐皱绿芜三径。
算聚散、来朝难定。
鸿爪那能长留住,笑繫腰、彭祖徒窥井。
一弹指,三生顷。
古镇朱仙,跃马经过,令人暗惊。
看黄尘扑面,闾阊栉比,清波极目,舟楫充盈。
南控陈桥,西通尉氏,仿佛当年古汴京。
停鞭问,怕沙冲地坼,浪齧堤平。谁何绣栱雕甍。
有庙貌巍峨市口横。
是鄂王故事,丹青未老,赵家遗恨,金铁争鸣。
三月饧箫,一天社鼓,走赛仍多旧日伧。
抠衣拜,欲题诗未许,泪满长缨。
华堂鲸吸,看群公轰饮,投琼博簺。
髣髴昆阳军马沸,屋瓦一时都坏。
画鼓千挝,银罂百罚,促数筹如虿。
人间堪唾,纷纷会掷天外。
我已閤走穷宾,关通逋客,逸出糟邱界。
愁极逢欢偏易感,莫笑迩来胡惫。
遥忆杯前,此时月下,满座傀俄态。
朝来早过,一帘酒气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