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半荒塞,东南半沃土。
昔缩而今赢,地亦不自主。
大抵多水乡,即为众物府。
凿淮既通江,扬州多大贾。
人身益就卑,人心益非古。
儒生谈地气,龂龂亦何苦。
西北半荒塞,东南半沃土。
昔缩而今赢,地亦不自主。
大抵多水乡,即为众物府。
凿淮既通江,扬州多大贾。
人身益就卑,人心益非古。
儒生谈地气,龂龂亦何苦。
这首清代诗人郑献甫的《杂述(其二)》描绘了中国地理风貌与社会变迁的对比。诗中以西北和东南的自然环境为切入点,指出昔日边塞荒凉,而东南地区则因土地肥沃而繁荣。"昔缩而今赢"暗示了地域发展不平衡,即使土地本身无法左右其命运。
接下来,诗人强调了江南水乡的重要地位,这里物资丰富,汇聚众多商贾,如扬州等地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也随之变化,"人身益就卑"可能指人们为了生活而变得卑微,"人心益非古"则表达了对传统道德观念淡化的忧虑。
最后,诗人提到儒生谈论地理气候,争论不休,但似乎并未解决实际问题,"龂龂亦何苦"流露出对这种无谓争论的讽刺。整首诗通过地理与人文的交织,展现了清代社会的复杂面貌和诗人对于世态的深沉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