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组丛中老布衣,肯将名字托光辉。
乾坤俛首平生足,贫贱骄人此意非。
曾晰更贤狂已甚,武公虽老戒无违。
亦知授简趋庭地,已见先生杜德机。
簪组丛中老布衣,肯将名字托光辉。
乾坤俛首平生足,贫贱骄人此意非。
曾晰更贤狂已甚,武公虽老戒无违。
亦知授简趋庭地,已见先生杜德机。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东阳所作,名为《抑庵》。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布衣”身份的坚守与自豪,以及对名利的淡泊态度。诗人以“簪组丛中老布衣”开篇,形象地描绘了自己在官场中的地位,却选择以“老布衣”的身份自居,表明了对名利的超脱。接着,“肯将名字托光辉”一句,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于名声的淡然态度,不愿将自己的名字与官位的荣耀相联系。
“乾坤俛首平生足,贫贱骄人此意非。”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满足和平静,即使处于贫贱之中,也不以贫贱为耻,反而以此为傲,体现了其高尚的人格和独立的精神世界。
“曾晰更贤狂已甚,武公虽老戒无违。”这里引用了《论语》中的典故,通过对比曾皙的狂放和周武王的谨慎,表达了诗人对自身行为的自我反思和对适度原则的坚持。
最后,“亦知授简趋庭地,已见先生杜德机。”这两句诗则暗示了诗人对于教育和传承的重视,认为自己虽然身处“授简趋庭”的教育之地,但已经看到了前辈们在道德修养上的典范,表达了对前辈智慧的敬仰和对自身道德修养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展现了李东阳作为一位文人士大夫的高洁情操和深邃思考,通过对个人生活态度、社会角色以及道德修养的探讨,传达出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价值观。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