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不作村农,不知村农苦。
今夏苦淋漓,秋来仍多雨。
万顷与千畴,茫茫无片土。
始尚望开晴,新秧还可补。
何期白露降,旭日犹未睹。
农户最关心,妇子愁无语。
征赋虽初完,衣食出何所。
离乱痛相遭,正宜舒民力。
天道竟无知,饥馑生不测。
拯济乏良方,中心常戚戚。
叹息诗初成,寒虫鸣四壁。
身不作村农,不知村农苦。
今夏苦淋漓,秋来仍多雨。
万顷与千畴,茫茫无片土。
始尚望开晴,新秧还可补。
何期白露降,旭日犹未睹。
农户最关心,妇子愁无语。
征赋虽初完,衣食出何所。
离乱痛相遭,正宜舒民力。
天道竟无知,饥馑生不测。
拯济乏良方,中心常戚戚。
叹息诗初成,寒虫鸣四壁。
这首清代冯咏芝的《秋水叹》描绘了农民在连绵秋雨中的困苦生活。诗人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表达了对村农艰辛的深刻理解,通过“身不作村农,不知村农苦”揭示了自身与农民生活的隔阂。接着,诗人细致地刻画了田地广阔却无处避雨的景象,以及农人期盼晴天插秧的心情落空,白露已降、旭日难见的失望。
诗中,“农户最关心,妇子愁无语”一句,展现了农夫家庭面对灾情时的愁苦和沉默,而“征赋虽初完,衣食出何所”则揭示了即使完成了赋税,他们的生活来源依然堪忧。诗人忧虑战乱带来的离乱之苦,认为应当减轻百姓负担,但“天道竟无知,饥馑生不测”表达了对天灾人祸交织的无奈,感叹缺乏有效的救济措施。
最后,诗人以“叹息诗初成,寒虫鸣四壁”收尾,寓言自己内心的哀愁如同四壁的寒虫声,凄凉而深沉。整首诗情感真挚,反映了清代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