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桥沙水涸,台城蔓草缠。
下有烦冤人,诵此危苦篇。
我生楚臣后,身在江枫前。
但见去魂远,不见归魂还。
惟昔爱好词,细碎穷注笺。
中间多佚事,他书亦不传。
极欲补阙漏,今方长弃捐。
重效嘈囋声,庶几与周旋。
高桥沙水涸,台城蔓草缠。
下有烦冤人,诵此危苦篇。
我生楚臣后,身在江枫前。
但见去魂远,不见归魂还。
惟昔爱好词,细碎穷注笺。
中间多佚事,他书亦不传。
极欲补阙漏,今方长弃捐。
重效嘈囋声,庶几与周旋。
这首宋诗《诵哀江南赋》是周文璞所作,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感慨。首句“高桥沙水涸,台城蔓草缠”描绘了一幅荒凉的景象,昔日繁华的高桥和台城如今只剩下干涸的沙水和蔓延的野草,象征着世事沧桑。接下来,“下有烦冤人,诵此危苦篇”暗示了历史中遗留的冤屈和苦难,诗人以自己的身份——楚臣后代,身处江枫之下,感到自身命运的飘摇不定。
“但见去魂远,不见归魂还”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追忆和对未来的迷茫,去者已矣,归途难寻。诗人曾热衷于研读和记录历史,但许多珍贵的故事已散失,“中间多佚事,他书亦不传”,这让他深感遗憾。“极欲补阙漏,今方长弃捐”表达了他对知识流失的无奈和对自己未能尽责的自责。
最后两句“重效嘈囋声,庶几与周旋”表明诗人决心再次尝试,通过诗歌来唤起人们对过往的共鸣,希望能与那些逝去的灵魂有所交流,延续那份对历史的记忆和哀思。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史学素养和对历史命运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