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箪食师颜渊,忧世不合居民先。
今年不雨春破夏,惴惕亦复针毡然。
嗟嗟五月河无水,温饱之望疑已已。
一雨滂浪弥夜旦,龙伯至仁端起死。
国史未用书旱雩,人神幽显修交孚。
老子一饱危不给,恩私仰戴君大夫。
君恩如天不遗物,龙伯岂应甘蠖屈。
使君况是龙之友,偕儿同依赵卿日。
老子箪食师颜渊,忧世不合居民先。
今年不雨春破夏,惴惕亦复针毡然。
嗟嗟五月河无水,温饱之望疑已已。
一雨滂浪弥夜旦,龙伯至仁端起死。
国史未用书旱雩,人神幽显修交孚。
老子一饱危不给,恩私仰戴君大夫。
君恩如天不遗物,龙伯岂应甘蠖屈。
使君况是龙之友,偕儿同依赵卿日。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陈造对时局和个人境遇的感慨。首句以老子和颜渊的典故开篇,暗示自己虽如颜渊般清贫,但仍忧虑世事,关心民生。接着写到今年春旱严重,连夏季都未能下雨,人们生活艰难,温饱难保,诗人内心焦虑如同针毡。
五月河水干涸,诗人担忧旱情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感叹即使旱魃(古人认为能致旱的神)施以仁政,也无法立即缓解。他提到历史上干旱时朝廷并未举行祈雨仪式,暗指当政者应对不足。诗人表达对太守的期待,希望他能像龙伯那样施行仁政,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诗中提到“国史未用书旱雩”,意味着旱灾尚未严重到需要正式记录在史册的地步,但也暗示了诗人对官府责任的期待。诗人感激太守的恩惠,认为他的恩德如同天降甘霖,期待他能继续关怀民众,即使面对困境也不退缩。最后,诗人以龙之友自比,强调与太守的亲密关系,并表达了对太守的深深敬意和依赖。
整首诗情感深沉,寓言与现实交织,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公正和官员德行的呼唤,以及对改善民生的热切期盼。
稷山楼主海上来,贻我宝刻同琼瑰。
媵之长歌更奇绝,逸气磊落浮云开。
昔年杜老探奇迹,刻画琳琅出丛碧。
避兵何处吊钱王,此是建初元载石。
偏旁点画考订频,廿字三韵通先真。
大吉岂徒摹吉语,祓除不洁招灵神。
君今怀古嗜幽访,翘企前修敢多让。
手携毡墨踏云来,姓名题遍青萝嶂。
一千八百又五年,石花墨汁长新鲜。
近时翁王昔欧赵,眼福辄欲誇前贤。
从来古刻江南少,烽火经年幸长保。
差与三老相肩随,不独校官誇瑰宝。
嗜奇我亦与君同,曾访残碑走蜀东。
破画拭苔认丁鲂,駮文敲火辨卢丰。
同调天涯人几个,嗟君意气遭频挫。
漫咏将离寄别情,石交更忆陈惊座。
神物显晦终有时,蓄志媚古天应知。
乱山青青云尽处,祝君再遇鸿嘉碑。
《题陶心云同年稷山访碑图》【清·缪荃孙】稷山楼主海上来,贻我宝刻同琼瑰。媵之长歌更奇绝,逸气磊落浮云开。昔年杜老探奇迹,刻画琳琅出丛碧。避兵何处吊钱王,此是建初元载石。偏旁点画考订频,廿字三韵通先真。大吉岂徒摹吉语,祓除不洁招灵神。君今怀古嗜幽访,翘企前修敢多让。手携毡墨踏云来,姓名题遍青萝嶂。一千八百又五年,石花墨汁长新鲜。近时翁王昔欧赵,眼福辄欲誇前贤。从来古刻江南少,烽火经年幸长保。差与三老相肩随,不独校官誇瑰宝。嗜奇我亦与君同,曾访残碑走蜀东。破画拭苔认丁鲂,駮文敲火辨卢丰。同调天涯人几个,嗟君意气遭频挫。漫咏将离寄别情,石交更忆陈惊座。神物显晦终有时,蓄志媚古天应知。乱山青青云尽处,祝君再遇鸿嘉碑。
https://shici.929r.com/shici/15WWI3t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