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茧厌缠丝,因由抽善縠。
长披忍辱铠,去此纤罗服。
愿引三涂众,俱令十使伏。
珠月犹沈首,金錍未挑目。
俗茧厌缠丝,因由抽善縠。
长披忍辱铠,去此纤罗服。
愿引三涂众,俱令十使伏。
珠月犹沈首,金錍未挑目。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对世俗束缚的厌倦与追求解脱的决心。首句“俗茧厌缠丝”形象地比喻了世俗的束缚如同蚕茧一般紧紧缠绕着人,使人感到束缚与压抑。“因由抽善縠”则表达了摆脱这些束缚的渴望,如同抽丝剥茧般寻求内心的纯净与善良。“长披忍辱铠,去此纤罗服”,进一步强调了僧人选择的修行之路,披上忍辱的铠甲,舍弃世俗的华丽装饰,以坚定的意志面对生活的挑战。
后两句“愿引三涂众,俱令十使伏”,展现了这位僧人的慈悲心怀,他希望引领那些深陷苦海的众生(三涂指地狱、饿鬼、畜生三道),并让十方神明(十使)也臣服于他的智慧与慈悲之下,体现了其宏大的救赎愿景。
最后,“珠月犹沈首,金錍未挑目”,可能象征着在追求解脱的道路上,尽管面临着重重困难与挑战(如“珠月犹沈首”中的“珠月”可能暗喻内心的困惑与迷茫,“金錍未挑目”可能暗示尚未完全洞察真理),但僧人依然坚定不移,不断探索与实践,直至最终达到心灵的觉醒与解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僧人在追求精神解脱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坚韧、慈悲与智慧,以及对世俗束缚的彻底超越。
吁嗟此日不再得,今古几人持道脉。
先贤讲学旧东林,明府得朋新丽泽。
四子言如万斛珠,二泉说与千金易。
绛帐清风拂子衿,黄堂化雨润丘陌。
一旦归舆赋随初,吾道虽南马首北。
仲尼归鲁是何年,泗水泉林并增色。
田间遗老顿无主,使我攀车泪沾臆。
草深一丈讲堂前,吁嗟此日不再得。
栖碧久仙游,传家独宗韡。
恂恂秉孝友,晦迹林后里。
中年屏尘务,楮笔不停指。
父书既成帙,家谱重经理。
传芳继吾志,润色益精伟。
时来较可否,议论恒亹亹。
吾衰渐搁笔,二事终付尔。
去取勿避嫌,录成须锓梓。
后贤惜未见,慎勿轻弃委。
玄真老渔樵,庞公绝城市。
遗安良匪迂,荣达何足恃。
他年传逸民,要亦知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