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者是青天,随处皆明月。
无弦乃无音,有员终有缺。
涧底水冷冷,树梢风决决。
自饭田中粱,莫餐山上蕨。
何者是青天,随处皆明月。
无弦乃无音,有员终有缺。
涧底水冷冷,树梢风决决。
自饭田中粱,莫餐山上蕨。
这首诗以深邃的哲理与自然景象交织,展现出诗人对宇宙、人生及内在精神世界的独特见解。
首句“何者是青天,随处皆明月”,以问句形式提出,引发读者对“青天”与“明月”的思考。这里的“青天”象征着广阔无垠的宇宙,“明月”则代表了光明与真理。诗句暗示着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感受到宇宙的浩瀚与真理的光辉,体现了诗人对宇宙万物的敬畏与对真理的追求。
接着,“无弦乃无音,有员终有缺”两句,运用了音乐与圆月的比喻,进一步阐述了人生的哲理。无弦之琴无法弹出音律,而满月总有盈亏之时,以此说明世间万物皆有其不完美之处,包括人的生命与追求。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更是对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提醒人们接受并理解生活中的不完美。
“涧底水冷冷,树梢风决决”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清冷的画面,涧水在山涧底部缓缓流淌,树梢上的微风吹过,带起一阵阵清脆的声音。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然。
最后,“自饭田中粱,莫餐山上蕨”表达了对生活的态度与选择。诗人认为,应该像田间的稻谷一样,脚踏实地,努力生长,获取生活的必需品;而避免像山上的蕨菜一样,虽然生长在高处,却难以触及,最终可能成为无用之物。这不仅是对物质生活的指导,也是对精神追求的启示,鼓励人们追求实际、有意义的生活,而非空想或虚幻的事物。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与哲理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宇宙、人生及内在精神世界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现实生活的独到见解。
秋气日寥迥,万象皆苍苍。
朝暾被渥露,草木含晶光。
西成方届候,农事将筑场。
于焉省敛穫,令典重百王。
轻轩屏前置,夙驾无严装。
郊原一以眺,烟树纷成行。
微风散深樾,清流抱回塘。
土脉秀且沃,篝车郁相望。
新䥥粲如月,刈此溪云黄。
捃拾复何幸,遗秉满道旁。
鸟雀互翔集,妇子咸悦康。
行将吹苇籥,报尔千斯箱。
眷言三时勤,艰难讵可忘。
茫茫视九壤,岂尽歌丰穰。
二釜苟不充,予饥惄如伤。
幸兹乐有年,时若雨与旸。
勖哉慎所丽,田功庶无荒。
平生爱石心,惟有石始知。
两脚落荒城,苔岑悲索离。
谁谓补天具,日见乃忽之。
含笑抱之进,马卒俱暗嗤。
世有非常原,固无怪汝疑。
茶夫小儿手,指意任所为。
妙在不经心,遂与岩壑期。
峰峦有重复,嵌窦亦生姿。
果然惬所欲,百绕未觉疲。
谁为后来者,聊乐某在斯。
华严世界。装点秋风,比春风多态。
翛然如幻,即现出、千种色身无碍。
神清味远,说是法、问谁能解。
解得时、天女维摩,许共大乘同载。
一樽莫恨开迟,看过了重阳,霜饱犹在。
如人澹泊,平等性、惟有此花偏爱。
横斜疏影,嘱岭上、寒梅相待。
待南枝、十月先开,共助岁寒丰彩。
写将玉蕊齐飞,疑是侍儿偷扑。
顾影娉婷,一对一双追遂。
斜翻侧掠仍多事,更向花房同宿。
算人间只有,太常仙子,受全清福。
阅群芳、自碧桃红杏,挨到岭梅篱菊。
霞帔霓裳,五色麻姑裙幅。
蒙茸低衬苍苔浅,风起香粮吹足。
惜娇姿合伴,桂楝兰桡,荷衣蕙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