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君性嗜学,孜孜事三馀。
孤灯破窗下,简编自卷舒。
萧萧风雨来,吾伊声自如。
安贫人所难,味道心常愉。
我闻颜子渊,箪瓢陋巷居。
千载称亚圣,声价重璠玙。
又闻陶渊明,所处亦敝庐。
萧然环堵间,左右惟图书。
吁嗟世之人,性乐耳目娱。
华居美饮食,所务安其躯。
良心日以斲,畴能返厥初。
勖哉刘孝廉,圣贤以为徒。
刘君性嗜学,孜孜事三馀。
孤灯破窗下,简编自卷舒。
萧萧风雨来,吾伊声自如。
安贫人所难,味道心常愉。
我闻颜子渊,箪瓢陋巷居。
千载称亚圣,声价重璠玙。
又闻陶渊明,所处亦敝庐。
萧然环堵间,左右惟图书。
吁嗟世之人,性乐耳目娱。
华居美饮食,所务安其躯。
良心日以斲,畴能返厥初。
勖哉刘孝廉,圣贤以为徒。
此诗描绘了一位名叫刘君的读书人,他酷爱学习,利用一切闲暇时间读书。在孤灯昏黄的破窗下,他手握书卷,时而展开,时而卷起,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风雨交加,窗外传来阵阵风声雨声,但室内却如常,读书之声不绝于耳。诗人赞扬了刘君安于贫困的生活,内心充满对学问的热爱与满足。
接着,诗人引用了颜回和陶渊明的例子,两位古代的圣贤,他们虽然生活简朴,甚至住在简陋的居所,但他们的精神世界却极为丰富,追求的是内心的宁静与道德的修养。诗人感叹于当今世人大多追求物质享受,忽视了内心的修养与精神的追求。最后,诗人鼓励刘君,要以圣贤为榜样,继续在学问的道路上前行。
整首诗通过对比古今人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对安贫乐道、追求精神世界的赞美,同时也对社会普遍追求物质享受的现象提出了反思。
岁晚溪南见旧游,归舆常恨莫能留。
不堪别去人还远,犹幸诗来路匪修。
野外梅生花气动,门前冰拆水声流。
相思清梦章泉上,尽道才名光更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