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容边塞议,慷慨庙堂争。
曲突非无验,方穿有不行。
搢绅终倚赖,赠襚极哀荣。
岂慕公孙贵,平生学董生。
从容边塞议,慷慨庙堂争。
曲突非无验,方穿有不行。
搢绅终倚赖,赠襚极哀荣。
岂慕公孙贵,平生学董生。
这是一首充满了古典气息的诗歌,通过对比和排比的手法,描绘了一位士大夫在朝堂上议论国事时的情景。开篇“从容边塞议,慷慨庙堂争”两句,以一种轻松自如又不失庄重的态度,展现了诗人参与国家边疆之事和庙堂之辩的场面,这里的“议”和“争”字眼,显示出一种深思熟虑而又充满激情的讨论氛围。
接着,“曲突非无验,方穿有不行”两句,则通过对比来强调诗人所持观点的正确性和不可行之策的错误。这里的“曲突”和“方穿”,形象地描绘出不同意见之间的碰撞和分歧,而“验”和“行”的使用,则凸显了诗人的言论具有实践检验的基础,是可行的。
第三句“搢绅终倚赖,赠襚极哀荣”则转向了一种依赖与馈赠的情感表达。这里的“搢绅”和“终倚赖”,表现出诗人对某种力量或观念的依靠,而“赠襚极哀荣”则是对这种依赖的一种哀求和渴望,这里的“哀荣”二字,带有一种深沉的情感色彩。
最后,“岂慕公孙贵,平生学董生”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人物的追慕之情,以及他一生的学习态度。这里的“岂慕”,表现出一种怀念和向往,而“公孙贵”则是指历史上的公孙弘,他的一生以学问自持,颇受赞誉;“平生学董生”,则是说诗人一生追随学习的是像董仲舒那样的儒家学者,这里的“董生”,指的是汉代的著名经学家董仲舒。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国家大事的关切、对正确观点的坚持和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展现了诗人作为一位士大夫的责任感、学识水平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金华才子天京客,登眺京城壮心魄。
钟岳群峰紫翠开,巴江一道东南拆。
石头艇子泛中流,白纻清歌起莫愁。
双阙五云笼建业,三槐万树接扬州。
烟景清清何绵邈,对面枫林更萧索。
月落乌啼北固城,潮生鹤唳丹阳郭。
怀亲作赋已堪怜,更托新图与代传。
琼佩暂辞丹毂下,斑衣归舞鲤庭前。
远归去去毗陵道,归日还应及冬早。
冰下寒鱼暂可叉,霜馀槲叶行堪扫。
天官若奏选材臣,应念词林卓荦人。
君往承颜多暇日,看花重入帝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