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烟微竹里,红叶到窗前。
邻舍晨炊动,鸣禽乔树巅。
误疑身共弃,是否偓耶钱。
还问山妻道,胡麻熟好便。
绿烟微竹里,红叶到窗前。
邻舍晨炊动,鸣禽乔树巅。
误疑身共弃,是否偓耶钱。
还问山妻道,胡麻熟好便。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晨炊烟袅袅、红叶映窗、邻里炊烟相呼应、鸟鸣林间的宁静乡村生活图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生活的和谐之美。
首句“绿烟微竹里”,以“绿烟”形容清晨竹林中弥漫的轻烟,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生机勃勃的氛围。“微”字则强调了烟雾的轻淡,给人以清新之感。接着,“红叶到窗前”,红叶与绿烟形成鲜明对比,不仅增添了色彩的丰富性,也暗示了季节的变化和生命的活力。
“邻舍晨炊动”一句,通过“动”字生动地描绘了邻居家炊烟升起的情景,仿佛整个村庄都因这日常的一幕而苏醒过来。这种邻里之间的互动,体现了乡村生活的温馨与和谐。
“鸣禽乔树巅”则将视角转向高处,通过“鸣禽”与“乔树巅”的结合,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鸟儿在高树间自由飞翔,其鸣叫声在清晨的空气中回荡,为画面增添了几分灵动与和谐。
后四句“误疑身共弃,是否偓耶钱。还问山妻道,胡麻熟好便。”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期待。他似乎在思考自己的存在与价值,是否如同被遗忘的物品一般,是否有所得失。最后,他转而询问妻子,胡麻何时成熟,表达了对生活实际事务的关注,以及对家庭生活的依赖与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琐事的关心,体现了明代文人对和谐、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
珠璧方辉耀,菁华未寂寥。
极知身作崇,何用食为妖。
牺象收儒庙,箫笳咽市桥。
作心纱帽冷,三径雨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