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有尊者,卓锡恋林丘。
演法三千界,多闻第一流。
炉烟熏定几,笋脯供斋瓯。
社约惭成负,霜莲落几秋。
南方有尊者,卓锡恋林丘。
演法三千界,多闻第一流。
炉烟熏定几,笋脯供斋瓯。
社约惭成负,霜莲落几秋。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修行者隐居山林的景象,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修行生活的细腻描写,表现了诗人对这种超凡脱俗生命状态的向往与赞美。"南方有尊者,卓锡恋林丘"一句直接点出主角,是位在南方山中隐居的高僧,他对山林的钟爱如同对待亲人。
"演法三千界,多闻第一流"两句则表明这位修行者的佛学造诣极深,精通佛法,所达到的境界在众多修行者中也是顶尖的。他的智慧和见地,如同滋润万物的大地。
接下来的"炉烟熏定几,笋脯供斋瓯"四字生动地描绘了僧人的日常生活:炉上的烟雾袅袅升起,时间仿佛在这平静中凝固;竹笋和豆腐等简单食物被摆放在清净的餐具中,体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简约自在的生活态度。
"社约惭成负,霜莲落几秋"则转而描写了僧人对自然界的感悟和回应。社稷之约,可能是指农事或与乡间相关的事务;而"惭成负"表达了一种内心的愧疚,或许是在反思自身的修行进度。霜莲落几秋,则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过去。
整首诗通过对僧人隐居生活的描绘和对自然界的观照,展现了一个宁静、超脱、智慧而又充满自我反省的世界。
空城澹寒雾,落叶凄庭阴。
萧条岁苦饥,里巷谁招寻。
拨泥过我弟,暮雨衣淋淋。
百钱杖头解,斗酒时共斟。
入耳声不殊,闻者各有心。
何以写吾忧,挥毫同苦吟。
虫螀半壁静,镫火孤窗深。
醉拥姜被眠,不知天古今。
七月西风吹井梧,池荷渐老庭葵疏。
鸣虫唧唧夜色徂,羁客徘徊临前除。
送君尚记与君别,黄金台下无颜色。
还家忽忽音书绝,君去并州我适越。
洎我归来卧旧丘,闻君又买广陵舟。
同在天涯不相值,江山怅望生离愁。
两年不见增白发,相逢遗我诗盈箧。
三伏炎蒸金石流,展卷洒洒飘冰雪。
河朔快饮五陵豪,留君不住心烦劳。
匣琴罢酌坐深宵,玉露无声银汉高。
悠悠此意无终极,说向世人应不识。
归见荆园两弟兄,为道别后长相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