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盖去芳园,兰桡游翠渚。
萍间日彩乱,荷处香风举。
桂楫满中川,弦歌振长屿。
岂必汾河曲,方为欢宴所。
飞盖去芳园,兰桡游翠渚。
萍间日彩乱,荷处香风举。
桂楫满中川,弦歌振长屿。
岂必汾河曲,方为欢宴所。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并融入宴游情趣的古诗。开篇“飞盖去芳园,兰桡游翠渚”两句,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马车快速前行,来到一个充满花香的园林,而驾车的人正沿着青翠的水边漫游。这里,“飞盖”指代迅速移动的车辆,“兰桡”则形象地描绘出水边的美丽景致。
接下来的“萍间日彩乱,荷处香风举”两句,进一步渲染了园中之美:阳光透过水生植物(萍)闪耀着斑驳陆离的光辉,而在荷花盛开的地方,散发出阵阵清香,被微风轻轻扬起。诗人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一个宁静而又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
紧接着,“桂楫满中川,弦歌振长屿”两句,则将画面推向更为辽阔的空间:河流中充满了香气浓郁的桂木船只,而远处山峦间传来了悠扬的琴声和歌唱。这里,“桂楫”指的是用桂树制成的船,而“弦歌振长屿”则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合一的情境。
最后,“岂必汾河曲,方为欢宴所”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宴游地点的一种选择态度:并非一定要到著名的汾河之曲才能举行愉悦的宴会。这里的“岂必”表达了一种反问,意味着不仅限于那些知名的地方,而是任何一个美好的自然环境,都能成为欢聚饮宴的理想场所。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景色的细致描绘和情感的真挚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深切喜爱以及对于简单而纯粹生活状态的向往。
客中睡眠少,常以鸡鸣兴。
新炭炽宿火,膏油续残灯。
焚香倚蒲团,外静中已凝。
荣辱两不到,淡如秋水澄。
出定窗已白,炯炯寒日升。
厨人作芋糁,供此在家僧。
我悔不学农,力耕泥水中。
二月始穑事,十月毕农功。
我悔不学医,早读黄帝书。
名方手自缉,上药如山储。
不然去从戎,白首捍塞壖。
最下作巫祝,为国祈丰年。
犹胜业文辞,志在斗升禄。
一朝陪众隽,所望亦已足。
岂知赋命薄,平地成怨仇。
生为马伏枥,死为狐首丘。
已矣何所悲,但悔始谋错。
赋诗置座傍,聊以志吾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