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发高台磴道遥,粤王曾此拜中朝。
谁云七郡初归汉,古者南交已宅尧。
江势急流宗渤澥,山光相望忆箫韶。
炎州文物从来事,霸气千年倍寂寥。
花发高台磴道遥,粤王曾此拜中朝。
谁云七郡初归汉,古者南交已宅尧。
江势急流宗渤澥,山光相望忆箫韶。
炎州文物从来事,霸气千年倍寂寥。
这首《春日登粤王台》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陈恭尹所作,描绘了诗人春日登临粤王台时的所见所感,以及对历史的深沉思考。
首句“花发高台磴道遥”,以花开之景衬托出粤王台的高峻与幽静,暗示着历史的深远与自然的和谐。接着,“粤王曾此拜中朝”一句,点明了粤王台的历史背景,粤王曾在此向中原朝贡,象征着南方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谁云七郡初归汉,古者南交已宅尧”两句,通过对比,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虽然七郡在汉初才正式归入中原版图,但早在尧舜时代,南方地区就已经与中原文明有所接触和融合。这种跨越时空的文明交流,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连续性。
“江势急流宗渤澥,山光相望忆箫韶”描绘了珠江的壮阔与山色的秀丽,以及对古代音乐艺术的怀念。珠江的水流汇聚于渤海,象征着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的交汇;而“箫韶”则是古代传说中的和谐乐曲,这里借以表达对古代和谐社会的向往。
最后,“炎州文物从来事,霸气千年倍寂寥”总结了全诗的主题。炎州指的是岭南地区,这里的文物古迹见证了千年的历史变迁,但如今却显得格外寂静。这不仅是对粤王台及其周边环境的描述,也是对历史兴衰、文明更迭的深刻反思,表达了诗人对过去辉煌与现今寂寥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邃的历史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历史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卷东风柳绵飘地,秋千架冷朱索。
鸳机不动莺帘静,知是未曾梳掠。春寂寞。
想蜀雨、巫云一缕情难托。才褰翠箔。
向凤眼窗心,菱花镜背,波溜已先觉。
雕笼近,指道阿苏能学。但将眉语传却。
蝉云拂罢豪犀放,早许柔荑先握。红日落。
料紫竹、香鞋不误方乔约。墙阴那角。
掩小扇轻扉,笼灯时候,莫更锁银钥。
白下官楼,征衫乍脱,逢君竹里烧灯。
负郭春山,雪骢几度同登。
六朝烟草新青,最愁人、又别长亭。
我亦思家,因君归去,传语乡城。
江南千里,水驿无多,柳阴渔笛,一路堪听。
布帆画桨,白头浪里舟轻。
杏雨初飘,趁花风、飞过遥汀。汲中泠。
紫茸茗盏,别酒重醒。
驿路斜阳,秋空似洗,一点楚天鸿小。
短剑星尘,弊裘霜里,掩映落枫飘缈。
马怯危桥,疏鬓影、暗惊孤照。
织锦空成,恐教辜负,玉关人老。旅店鸦啼行迹少。
昏树里、疏星犹绕。
苇簟鸡声,绳床蝶梦,都是闲愁抱。
奈仆夫、强解事,也索向、当垆调笑。
酒薄难酲,月初斜、梧桐已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