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蒙头十里馀,偶穿疏柳到僧庐。
不因坐久心尘净,为爱看山好读书。
马上蒙头十里馀,偶穿疏柳到僧庐。
不因坐久心尘净,为爱看山好读书。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骑马行进中的一段经历,突出了自然与内心的宁静之美。首句“马上蒙头十里馀”,生动地展现了诗人行进中的状态,蒙头可能是在避雨或是为了遮阳,而“十里馀”则暗示了行进的距离,营造了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
接着,“偶穿疏柳到僧庐”一句,通过“偶穿”二字,体现了诗人不经意间发现了僧庐,这种偶然性增加了场景的神秘感和诗意。而“疏柳”则勾勒出了一幅清新淡雅的画面,柳树稀疏,随风轻摆,为僧庐增添了几分静谧与和谐。
后两句“不因坐久心尘净,为爱看山好读书”,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在这样的环境中,长时间的静坐让他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没有了世俗的纷扰,只有山川的壮丽和书籍的陪伴。这不仅是一种对自然美的欣赏,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体现了诗人追求内心平静与知识充实的生活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情境,以及在宁静中寻求心灵净化与知识增长的哲学思考。
暮云千里。
正小雨乍晴,霜风初起。
芦荻江边,月昏人静,独自小船儿里。
消魂几声新雁,合造愁人天气。
怎奈何,少年时光景,一成抛弃。
回首空肠断,尺素未传,应是无双鲤。
闷酒孤斟,半醺还醒,干净不如不醉。
有得恁多烦恼,直是没些如意。
受尽也,待也回厮见,从头说似。
冰池轻皱。
喜寒律乍回,微阳初透。
岁晚云黄,日晴烟暖,画刻暗添宫漏。
山色岸容都变,春意欲传官柳。
最好处,正酥融粉薄,一枝梅瘦。
行乐,春渐近,景胜欢长,幼眇丝簧奏。
鸣玉鹓行,退朝花院,犹有御香沾袖。
试问西邻虽富,何似东皋依旧。
趁未老,便优游林壑,围棋把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