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偈二十四首·其四》
《偈二十四首·其四》全文
宋 / 释守卓   形式: 偈颂  押[皓]韵

人无心合道,困来不觉和衣倒。

一老一不老,法身真个入荒草。

了无来,随分讨,粪扫堆头拾得宝。

木人石女共欢呼,信手拈来用恰好。

青山无尽意无穷,何须更觅来时道。

(0)
鉴赏

这首诗以禅宗的视角,探讨了修行与悟道的过程。诗人通过“人无心合道”这一句,强调了自然本性与道的契合,即在日常生活中,无需刻意追求,自然流露的本性便能与宇宙真理相合。接着,“困来不觉和衣倒”描绘了一种自在、随性的状态,即使在疲惫之时,也能坦然地放下自我,进入一种超越物质束缚的境界。

“一老一不老,法身真个入荒草”则进一步阐述了生命的不同阶段与悟道的关系,无论是年老还是年轻,真正的智慧与解脱都能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如同荒草中蕴含着生命的奥秘。这里“法身”指的是修行者内在的觉悟之身,它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能够深入到最平凡的事物之中。

“了无来,随分讨,粪扫堆头拾得宝”这一句,形象地表达了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简单的观察与体验,就能发现隐藏的智慧与价值,就如同在废弃物中找到珍贵的宝藏。这强调了悟道并不需要复杂的仪式或外在的追寻,而是在平凡中发现真理。

“木人石女共欢呼,信手拈来用恰好”则展示了悟道后的喜悦与自由,无论是木人(象征自然)还是石女(象征静默),都能在悟道者的引领下欢声笑语,说明真理是普遍适用的,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与之共鸣的部分。信手拈来,恰到好处,意味着悟道者能够灵活运用真理,使之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最后,“青山无尽意无穷,何须更觅来时道”总结了全文,青山象征着永恒与无限,意指悟道者的心境如同青山一般广阔无垠,充满了深邃的意义。这句话表达了悟道者已经达到了心灵的自由与满足,无需再寻找所谓的“来时道”,因为真理就在当下,就在生活的每一个瞬间。

整首诗以禅宗的哲学思想为底蕴,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展现了悟道的过程与境界,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真理的可能性。

作者介绍

释守卓
朝代:宋

释守卓(一○六五~一一二四),俗姓庄,泉南(今福建泉州)人。弱冠游京师,肄业天清寺,试大经得度。游学至三衢,见南禅清雅禅师。舍去,抵姑苏定慧寺,从遵式禅师,通《华严》。时灵源清禅师住龙舒太平寺,道鸣四方,遂前往依从。清禅师迁住黄龙寺,守卓随侍十载。既而又至太平寺,佛鉴勤禅师请居第一座。后主舒州甘露寺,又迁庐州能仁资福寺,终住东京天宁万寿寺。称长灵守卓禅师,为南岳下十四世,黄龙清禅师法嗣。徽宗宣和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卒,年五十九。有《长灵守卓禅师语录》。
猜你喜欢

题廖贞女卷

昔读卫姬传,今征廖女辞。

乘龙不可待,别鹤动成悲。

操拟冰霜在,心应天地知。

行看紫泥下,千古照门楣。

(0)

游山不果用前韵自解兼寄宁庵

相逢应笑我痴顽,谁到宜兴不到山。

乘兴更期三载后,题名真拟万峰间。

旧游随处皆成漫,胜槩平生未放閒。

莫作寻常诗话道,有人天上正思还。

(0)

山中看梅简如山襄甫·其三

观梅出郭看灯还,到处春风兴独关。

不识沙翁偕石老,有无佳句及青山。

(0)

得雨

旱气蒸人酷如火,今霄雨来何沛然。

坐令四境尽沾足,行见百谷皆新鲜。

闾阎自喜得口食,官府不忧徵税钱。

吾徒无能却有幸,斋阁日高犹自眠。

(0)

代柬寄刘司徒

平生青眼老司徒,两地暄凉一字无。

经济有才空岁月,登临何处不江湖。

百年第宅长安市,千古衣冠洛社图。

久矣吾衰还病母,旧游回首渺云芜。

(0)

守溪公惠洞庭新茶侑以长句奉谢

洞庭春茗过湖来,阁老新诗手自裁。

锡谷泉应将撱石,玉川风欲问蓬莱。

竹垆纵有僧堪借,梧几曾无客与陪。

何日山中寻旧约,莫釐高处一登台。

(0)
诗词分类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诗人
杨嗣复 宋教仁 富嘉谟 吴西逸 周容 庄忌 茅坤 曹希蕴 庞德公 刘崧 贾昌朝 黄福 陈文龙 王清惠 聂胜琼 木青 梅之焕 张昪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