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神物,十朋之龟。或游于火,或游于蓍。
虽云类殊,象二一归。亹亹致用,极数尽几。
天生神物,十朋之龟。或游于火,或游于蓍。
虽云类殊,象二一归。亹亹致用,极数尽几。
这首《龟赞》由魏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郭璞所作,通过对神物十朋之龟的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和哲学内涵。
首先,诗中提到“天生神物,十朋之龟”,开篇即点明了龟作为自然界中的神奇生物,具有非凡的特质与价值。接着,“或游于火,或游于蓍”两句,运用了象征手法,将龟置于不同的自然元素之中,暗示其在不同情境下的适应性和智慧。这里的“火”可能象征着挑战与考验,“蓍”则可能代表了占卜与预测,通过这样的设定,诗人表达了龟能够洞察万物、顺应变化的特性。
“虽云类殊,象二一归”一句,进一步阐述了龟的与众不同之处,同时强调了其内在的统一性。这里的“二一归”可能指的是阴阳合一、和谐统一的理念,体现了道家哲学中对宇宙和谐秩序的追求。
最后,“亹亹致用,极数尽几”表达了龟的智慧与实践能力,它不仅理解宇宙的规律(“极数”),还能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致用”),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这不仅是对龟的赞美,也是对智慧与实践并重精神的颂扬。
整体而言,《龟赞》通过生动的描述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龟这一形象在古代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以及其蕴含的哲学思考和道德启示。
绿荫凉尊俎。映双旌、飞翻新带,日边恩露。
千里湖山添鲜碧,玉宇光浮眉妩。
料范老、应难独步。
君亦胸中兵十万,把甘霖、小小春东楚。
江上早,一犁雨。赤城霞起连天姥。
有丹经、亲曾密授,八篇奇语。
道骨仙风骑鲸客,合侍红云帝所。
且画戟、清香时度。
散入邦人箫鼓里,恰春留、芍药丛歌舞。
还更诵,大鹏赋。
泊舟依聚落,水色澹馀辉。
红树满秋山,夕烟上霏微。
稍观渔火明,渐见行人稀。
孤客畏遥夜,况乃穷秋时。
疏篷见天星,朔风左右吹。
重衾不能煖,展转枕屡移。
怀归意恋恋,感旧心悽悽。
骤使百虑集,起坐复支颐。
人生谅多牵,吁嗟竟何为。
一岁三百日,烈风朝暮吹。
不知剖判来,曾有无风时。
况兹踰年旱,小雨时散丝。
蓬蓬从天来,一扫云气离。
虽荷扇暍劳,要无膏润滋。
功过不相庚,退坐徒叹咨。
何当快雨至,檐霤如绠縻。
万瓦跃冰丸,千虹注幽池。
坐见槁死苗,翠浪翻前陂。
雨罢树不摇,溟溟天宇垂。
此事恐无冀,忘言咏吾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