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向边头去,边人业障轻。
腥膻斋自洁,部落讲还成。
传教多离寺,随缘不计程。
三千世界内,何处是无生。
师向边头去,边人业障轻。
腥膻斋自洁,部落讲还成。
传教多离寺,随缘不计程。
三千世界内,何处是无生。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前往边疆地区的景象,展现了僧人的修行与对佛法的传播。开篇“师向边头去”直接指出了主体行动的方向,这个“边头”可能不仅是地理上的边缘,更有文化和信仰的边界。紧接着“边人业障轻”则透露出边疆地区的人民心中的烦恼较少,可能更加纯净。
接着“腥膻斋自洁”表明僧人的生活环境虽然简单,但依然保持着清净;“部落讲还成”则说明僧人在当地传授佛法,得到了部落民众的认可。"传教多离寺"一句,既指出了僧人的足迹遍布,也隐含了僧人不拘泥于固定庙宇,而是随缘传道。
最后两句“三千世界内,何处是无生”则是对佛法中的“无生”概念的提及。在佛教中,“无生”指的是涅槃状态,即超越生死轮回的境界。这里诗人通过这种哲学性的提问,似乎在探讨在这个广阔而复杂的世界中,是否存在一个可以达到“无生”境界的地方。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僧人的行脚,更展现了一种超越尘世、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