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茅堂傍水堤,半村佳境足堪题。
一帘山色当门断,几树莺声隔岸啼。
囲犊暮归分远近,樵苏晓出自东西。
幽人乐此多清趣,几度行吟不过溪。
林下茅堂傍水堤,半村佳境足堪题。
一帘山色当门断,几树莺声隔岸啼。
囲犊暮归分远近,樵苏晓出自东西。
幽人乐此多清趣,几度行吟不过溪。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生动的乡村画卷。首句“林下茅堂傍水堤”,以简练之笔勾勒出一座茅屋静立于茂密树林与蜿蜒水道之间的情景,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隐逸氛围。接着,“半村佳境足堪题”一句,既是对前句景象的赞美,也暗示了此处风景之优美,足以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
“一帘山色当门断,几树莺声隔岸啼”两句,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静谧与生机。山色透过窗帘映入眼帘,仿佛与室内空间相接,而远处的鸟鸣则在河对岸回荡,增添了听觉上的层次感,使画面更加生动立体。
“囲犊暮归分远近,樵苏晓出自东西”描绘了日落时分和清晨的日常景象。牛群在牧童的引领下缓缓归来,显示出乡村生活的和谐与秩序;而早起的樵夫和打柴的人则分别从东西两个方向走出,展现了劳作的辛勤与生活的忙碌。
最后,“幽人乐此多清趣,几度行吟不过溪”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状态的喜爱与向往。这里的“幽人”不仅指诗人自己,也象征着追求内心宁静与自然和谐的人们。诗人多次漫步于溪边,享受着这份清雅的乐趣,体现了对简单而纯净生活的深深热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流畅的韵律,成功地捕捉并呈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与宁静,以及其中蕴含的深邃情感和哲思。
飘渺飞楼,凭栏望、风生城阙。
流不尽、长江滚滚,喷银铺雪。
日落金山黄雾塞,兵屯铁瓮红旗掣。
想当年、白骨葬青磷,空凄切。烽燧暗,何曾歇。
樯橹密,空排列。叹从来征战,几多豪杰。
刘季雄风今寂寞,孙郎霸业终消灭。
问兴亡、北固与南徐,潮声咽。
碧绉鱼纹,红漂燕影,玻瓈划破兰桡。
带得春来,和云和雪和潮。
东风不管江南恨,任东流、冰风都消。
浪花飘,芳草连波,波上平桥。
夜来一霎菰蒲两,看前溪岸阔,野渡舟高。
荇带牵回,溅溅新渌抽篙。
涟漪倒浸春山影,送湔裙、陌上人遥。
酒帘招,不辨仙源,万树红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