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卧怜君三十朝,呼医仍苦禁城遥。
灵根自逐新阳发,病蘖从经野火烧。
吻燥未须寻曲糵,囊空谁与典絺蕉。
何时匹马随街鼓,睡起频惊髀肉消。
一卧怜君三十朝,呼医仍苦禁城遥。
灵根自逐新阳发,病蘖从经野火烧。
吻燥未须寻曲糵,囊空谁与典絺蕉。
何时匹马随街鼓,睡起频惊髀肉消。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为好友张耒学士病中的第一首和韵之作。诗人以关切之情描绘了张耒长期患病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同情。
首句“一卧怜君三十朝”写出了张耒病势严重,已经卧床多日,诗人对此深感怜悯,三十个日夜的病痛可见病情之重。次句“呼医仍苦禁城遥”进一步描述了求医的艰难,因身处京城,距离医疗资源遥远,显得格外无奈。
第三句“灵根自逐新阳发”运用象征手法,将身体比喻为生机勃勃的植物,希望张耒能像植物随着春阳复苏一样逐渐康复。然而,“病蘖从经野火烧”又暗示病痛如野火般难以扑灭,病情复杂且反复。
第四句“吻燥未须寻曲糵”意指张耒口干舌燥,不必急于寻找酒酿来解渴,可能暗示病情需要慢慢调理。接着,“囊空谁与典絺蕉”则表达了对友人经济困境的担忧,囊中羞涩,无法购买所需的药物或食物。
最后两句“何时匹马随街鼓,睡起频惊髀肉消”,诗人期盼张耒早日康复,可以骑马出行,轻松自在,不再为病痛所困,甚至担心久卧病榻会导致肌肉萎缩。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关怀,展现了深厚的友情和对友人病情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