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大行太皇太后挽词二首·其一》
《大行太皇太后挽词二首·其一》全文
宋 / 秦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

东朝制诏九年称,烈武功高后世兴。

坐举不周天柱正,亲扶旸谷日车升。

班行尚想延和殿,羽卫俄趋永厚陵。

洛水嵩峰霄汉外,百官西望涕难胜。

(0)
翻译
东朝制定的诏令历时九年,显赫武功引领后世繁荣。
他的座位未能稳固天柱的正位,亲自扶持太阳从旸谷升起。
想起他在延和殿的威仪,很快又转往永厚陵的方向。
洛水与嵩峰在霄汉之外,百官向西遥望,悲痛之情难以言表。
注释
东朝:指当时的朝廷。
制诏:皇帝的命令。
九年:时间跨度。
烈武:辉煌的军事功绩。
后世兴:对后世的影响。
坐举:座位象征权力。
天柱正:天柱的正确位置,比喻国家的稳固。
旸谷:神话中的日出之地。
日车:太阳神的车辆。
班行:朝廷官员的行列。
延和殿:宫殿名,可能指代皇帝。
永厚陵:陵墓,可能指去世的皇帝。
洛水:古代中国的河流。
嵩峰:嵩山的高峰。
霄汉:天空。
涕难胜:悲痛得无法承受。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秦观为悼念大行太皇太后而作的挽词之一。诗中表达了对太皇太后的高度赞扬和哀思。首句“东朝制诏九年称”,说明太后在位时间长久且影响力深远,制度诏令流传九载,显示出她的威望和治国才能。次句“烈武功高后世兴”则强调了太后功绩显著,不仅个人英勇,还为后世繁荣奠定了基础。

“坐举不周天柱正”描绘了太后公正无私,如同支撑天地的天柱般稳固,确保国家秩序井然。“亲扶旸谷日车升”进一步比喻她亲自推动国家发展,如同日出东方,象征着光明与希望。第三联“班行尚想延和殿,羽卫俄趋永厚陵”回忆起太后生前在朝廷的威仪,延和殿是群臣集议之地,永厚陵则是她的陵寝,表达了对太后逝去的深深怀念。

最后一句“洛水嵩峰霄汉外,百官西望涕难胜”以洛水和嵩山的壮丽景色为背景,烘托出哀悼的氛围,官员们遥望远方,悲痛之情难以言表。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充分展现了秦观对大行太皇太后的敬仰和哀悼之情。

作者介绍
秦观

秦观
朝代:宋   籍贯:北宋高邮(今江苏)   生辰:1049-1100

秦观(1049年—1100年9月17日),江苏高邮人(现高邮市三垛镇武宁秦家垛),字少游,一字太虚。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其淮海居士。苏轼曾戏呼其为“山抹微云君”。秦观是北宋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但在秦观现存的所有作品中,词只有三卷100多首,而诗有十四卷430多首,文则达三十卷共250多篇,诗文相加,其篇幅远远超过词若干倍。
猜你喜欢

寄陈秋鸿

閒事莫轻涉,困来思吃茶。

谁将双蛱蝶,管领野棠花。

(0)

早发沧州

片帆轻舸发沧州,野树离离散不收。

两地伤心河上草,一灯残梦渚西楼。

尘生晓市人烟集,雾拥春城水气浮。

我欲凭高问归雁,潇湘何处可维舟。

(0)

题菊柬林司成先生

紫翠丛中独隐奇,风霜饱历灿东篱。

寄语柴桑老居士,好归吟赏莫教迟。

(0)

咏山泉

泉脉来何处,山人未识名。

悬厓飘练影,漱石韵琴声。

暗滴空潭响,遥添涧曲平。

尘缨宜此濯,心迹与谁清。

(0)

黄鹤楼图为岑知府题

黄鹤高楼迹已芜,谁传景象入斯图。

仙人一去世莫识,黄鹤不来谁为呼。

鄂渚春回湘树匝,洞庭云尽楚山孤。

题诗独羡崔夫子,对景思乡信不无。

(0)

九日登玩江桥

独上驿南楼,凭高散旅愁。

江山几陈迹,天地一浮沤。

且复簪黄菊,何须叹白头。

长歌少陵句,诗思满沧洲。

(0)
诗词分类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诗人
汪应辰 汪琬 石延年 刘处玄 于濆 王铎 欧阳玄 王筠 王遂 文嘉 项斯 赵翼 姚绶 冯琦 吕祖谦 蔡沈 方以智 吴承恩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