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边风讯小,飞琼望杳,碧云先晚。露冷阑干,定怯藕丝冰腕。净洗浮空片玉,胜花影、春灯相乱。秦镜满。素娥未肯,分秋一半。
每圆处即良宵,甚此夕偏饶,对歌临怨。万里婵娟,几许雾屏云幔。孤兔凄凉照水,晓风起、银河西转。摩泪眼。瑶台梦回人远。
雁边风讯小,飞琼望杳,碧云先晚。露冷阑干,定怯藕丝冰腕。净洗浮空片玉,胜花影、春灯相乱。秦镜满。素娥未肯,分秋一半。
每圆处即良宵,甚此夕偏饶,对歌临怨。万里婵娟,几许雾屏云幔。孤兔凄凉照水,晓风起、银河西转。摩泪眼。瑶台梦回人远。
这首诗是宋代女词人吴文英的《玉漏迟》,其中融合了对秋天景物的细腻描绘和深沉情感的抒发。开篇“雁边风讯小,飞琼望杳,碧云先晚”几句,描写了秋季的萧瑟气氛,雁过边疆带来的凉风,天空中飘逸的白云,以及日暮时分的早到,营造出一幅秋意浓郁的画面。
接下来的“露冷阑干,定怯藕丝冰腕”则是对夜晚寒露和窗棂间缝隙中透出的寒气的刻画,表现了清晨的凉意。随后的“净洗浮空片玉,胜花影、春灯相乱”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纯洁感,玉片般干净的月亮与春夜里错杂交织的花影和灯光形成鲜明对比。
“秦镜满。素娥未肯,分秋一半”几句中,“秦镜”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美女秦 娥,她的形象常用来比喻月亮。这里诗人通过秦娥未肯下凡,仅将秋意分为一半的意象,表达了对月亮的赞美和对秋天美好的留恋。
“每圆处即良宵,甚此夕偏饶,对歌临怨”则是对夜晚美好时光的享受和对伴侣的思念。诗人在这良宵之中,感受到的是特别的温馨与怜爱,而这种感觉又是在对歌临怨,即通过歌声来表达心中的不满和哀怨。
“万里婵娟,几许雾屏云幔。孤兔凄凉照水,晓风起、银河西转”几句描绘了一种壮阔的秋夜景象,远处的山峦在薄雾和云层中若隐若现,而近处则是一只孤独的小鹿在清晨的凉风中凄凉地照映在水面上。银河即是指银白色的月亮,它西转,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最后,“摩泪眼。瑶台梦回人远”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不舍,以及内心深处的悲凉与孤寂。在这个梦回人远的瑶台上,诗人的泪水又一次被勾起。
整首词通过对秋天景物的精细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无限留恋以及面对孤寂与凄凉时光的心境。
天风起西北,坚冰在河水。
日车寒易侧,霜露方泥泥。
居人涂户牖,日晏犹未起。
客子将安之,行役乃不已。
平生丈夫愿,剪鬌弄孤矢。
岂不甘陋巷,宁能老桑梓。
近者发扬州,舟楫水上舣。
幸逢地主贤,设摆共遮止。
张灯转清夜,高论杂燕喜。
忽闻故人来,如渴饮醪醴。
三年隔江分,终日候河涘。
言旋犹望尘,失笑或乃尔。
人生一邂逅,亦复自牾牴。
明日驱车去,不得待行李。
闻将入临海,相见亦近耳。
临海古壮县,正在天姥里。
大山插青天,琼台屹相倚。
东维见扶桑,踆乌有三趾。
碧海浸后土,东绕其地底。
山上多桃花,雪霜摧不死。
我家山之南,欲往亦屡矣。
因君紫旄节,去访白云子。
《寄达兼善》【元·李孝光】天风起西北,坚冰在河水。日车寒易侧,霜露方泥泥。居人涂户牖,日晏犹未起。客子将安之,行役乃不已。平生丈夫愿,剪鬌弄孤矢。岂不甘陋巷,宁能老桑梓。近者发扬州,舟楫水上舣。幸逢地主贤,设摆共遮止。张灯转清夜,高论杂燕喜。忽闻故人来,如渴饮醪醴。三年隔江分,终日候河涘。言旋犹望尘,失笑或乃尔。人生一邂逅,亦复自牾牴。明日驱车去,不得待行李。闻将入临海,相见亦近耳。临海古壮县,正在天姥里。大山插青天,琼台屹相倚。东维见扶桑,踆乌有三趾。碧海浸后土,东绕其地底。山上多桃花,雪霜摧不死。我家山之南,欲往亦屡矣。因君紫旄节,去访白云子。
https://shici.929r.com/shici/NBEZ24.html
白雪赓歌少,朱弦咏叹长。
天池鹍独运,雾谷豹深藏。
旧地收华戟,新田买石房。
閒情齐绮皓,时论伫班扬。
瑚琏登周庙,宗彝画舜裳。
西昆分颢气,南斗避寒芒。
六月滦阳扇,三秋镜水航。
弹琴无俗曲,辟谷有仙方。
玉海羞麟脯,金茎馈露浆。
书空忘咄咄,文陈拥堂堂。
翰府联芳远,枢庭奕叶光。
名山留史策,鸟国售诗章。
节拟芝田鹤,音谐律管凰。
写经酬道士,立塔礼空王。
藉草连裾碧,分觥注酒黄。
竹床吟几小,纱帻鬓丝凉。
离别三生梦,归依一瓣香。
升堂乖笑语,在野愧才良。
云拥鄞山雨,潮生定海洋。
何时宣室召,四马骤康庄。
《和马伯庸寄袁学士》【元·王士熙】白雪赓歌少,朱弦咏叹长。天池鹍独运,雾谷豹深藏。旧地收华戟,新田买石房。閒情齐绮皓,时论伫班扬。瑚琏登周庙,宗彝画舜裳。西昆分颢气,南斗避寒芒。六月滦阳扇,三秋镜水航。弹琴无俗曲,辟谷有仙方。玉海羞麟脯,金茎馈露浆。书空忘咄咄,文陈拥堂堂。翰府联芳远,枢庭奕叶光。名山留史策,鸟国售诗章。节拟芝田鹤,音谐律管凰。写经酬道士,立塔礼空王。藉草连裾碧,分觥注酒黄。竹床吟几小,纱帻鬓丝凉。离别三生梦,归依一瓣香。升堂乖笑语,在野愧才良。云拥鄞山雨,潮生定海洋。何时宣室召,四马骤康庄。
https://shici.929r.com/shici/TKUnrK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