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此亭亭竹,清节不随时。
借问赏音人,何如王徽之。
爱此亭亭竹,清节不随时。
借问赏音人,何如王徽之。
这首诗通过对竹子的赞美,表达了对高洁品格的向往与追求。诗人以“爱此亭亭竹”开篇,直接点出对竹的喜爱之情,“亭亭”二字描绘了竹子挺拔的姿态,同时也寓意着竹子的高雅与正直。接着,“清节不随时”一句,进一步强调了竹子不随波逐流、保持本色的品质,这种品质在诗人看来是极为可贵的。
“借问赏音人,何如王徽之。”这里诗人将自己与古代的文人王徽之相比较,王徽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以高雅的品味著称。诗人通过这一问句,表达了希望找到同样能欣赏到竹子之美,理解并赞赏其高洁品质的人的愿望。这不仅是一种对知音的渴望,也是对自己所推崇的高尚人格的一种自我期许。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咏竹,不仅展现了竹子的自然之美,更寄托了诗人对于高洁品格的追求和对于知音的渴望,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精神世界的深刻思考和审美情趣的高雅追求。
井阑啼碎金梧影,声声羂愁难断。
竹簟邀凉,瓜藤架月,烟外不胜清怨。才听又远。
认幽涧哀弦,被风吹转。
那得成丝,翠笼空饱豆花瓣。
篝灯谁寄永巷,弄鸳梭轧轧。残夜相伴。
露湿侵篱,星寒映杼,应恨回文零乱。搴帷意懒。
况无妇惊秋,宋郎凄婉。自谱相思,泪痕凝翠管。
倚朱檐,渐垂缨似豆,莺嘴正偷含。
珠唾脂匀,珊悬网碎,深夜圆映冰蟾。
倩纤指、楼阴细摘,误惊认、红染玉葱尖。
檀口香销,青衣梦杳,歌老何戡。
因念长安人远,伴飞花清宴,瘦笋同拈。
路熟斜街,盘分紫禁,何日遥寄筠篮。
料还记、鲥鱼乍上,数乡味、低唱望江南。
只怕流光易去,兜剩春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