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初结绳制自好,庖牺仓颉计益疏。
拓跋小羌行国字,钟山丞相著新书。
太初结绳制自好,庖牺仓颉计益疏。
拓跋小羌行国字,钟山丞相著新书。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罗公升的《读史(其二)》。诗中,他以古代历史为背景,讲述了人类早期的文字发展。"太初结绳制自好",描绘了远古时期人们使用结绳记事,简单却实用的生活智慧;"庖牺仓颉计益疏",提及伏羲和仓颉两位传说中的文化先驱,他们发明文字,使人类的记录与交流更为精确。接下来的"拓跋小羌行国字",可能是指北魏时期的鲜卑族领袖拓跋珪推行汉字,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融;"钟山丞相著新书",则暗指明朝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他在钟山(南京)编撰书籍,推动了学术进步。
整首诗通过这些典故,寓言般地展示了历史长河中文字与文明的演进,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入思考和对文化传承的敬意。
鼓腹千年有,平心一物无。
粗能全晚节,不敢恨穷途。
岂少真君子,何求老腐儒。
春风香百草,千丈古松枯。
疲氓多菜色,去守乏棠阴。
属虑千峰旱,俄闻六月霖。
面滩船欲涩,茗务井还深。
香润回瓜圃,声酣起蔗林。
炎官初恣肆,道暍稍侵寻。
畏日方焦野,油云忽冒岑。
此凉苏万病,厥价倍千金。
解郡虽踰岁,留家尚至今。
田登欣米贱,屋老惧书淋。
遥念儿衣醭,兼虞妇灶沈。
凄清传古调,忧闷豁烦襟。
拭汗纰綀帨,搔头断玉簪。
却思穿石罅,共坐听泉音。
韭脆鲜鳞缕,梅芳煮酝斟。
一江同照影,两地隔论心。
疑雪佳公子,输君日对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