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大邑瓷,相并九华枝。
继昼明为用,无尘静与宜。
消閒觅句际,伴影读书时。
何必昭阳殿,徒誇金玉为。
谁将大邑瓷,相并九华枝。
继昼明为用,无尘静与宜。
消閒觅句际,伴影读书时。
何必昭阳殿,徒誇金玉为。
此诗《咏花瓷书灯》以瓷器与书籍为载体,描绘了一幅文人雅士在静谧夜晚,借由花瓷书灯之光,寻觅诗句,伴影读书的场景。诗人巧妙地将日常生活中的器物与文化活动相结合,营造出一种高雅脱俗的氛围。
“谁将大邑瓷,相并九华枝。” 开篇即以“大邑瓷”和“九华枝”为意象,大邑瓷指的是产自四川大邑的精美瓷器,九华枝则可能象征着繁花似锦,或是借九华山的美丽风光,暗示瓷器上的图案或装饰如同自然界的美好。这两者并置,不仅展现了瓷器的精美绝伦,也暗含了对自然之美的向往与追求。
“继昼明为用,无尘静与宜。” 这两句进一步揭示了花瓷书灯的功能与价值。在白天,它作为一件精美的物品存在;而在夜晚,它则成为读书人的伴侣,照亮书页,让知识的光芒得以延续。同时,“无尘静与宜”强调了环境的宁静与和谐,以及这种宁静对于阅读和思考的重要性。
“消閒觅句际,伴影读书时。” 描述了文人在闲暇之余,通过寻找诗句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花瓷书灯则陪伴他们度过这静谧的阅读时光。这里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求知欲和对文学艺术的热爱,也反映了古代文人生活的一种理想状态——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通过阅读与思考来提升自我。
“何必昭阳殿,徒誇金玉为。” 最后两句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奢华物质享受的反思。昭阳殿是汉代皇宫中的宫殿,常被用来象征权力与富贵。诗人认为,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于物质的奢华,而在于精神的充实与内心的平静。通过花瓷书灯这一简朴而富有文化内涵的物品,传达了对简单生活和精神追求的推崇。
综上所述,《咏花瓷书灯》不仅是一首赞美瓷器与书籍的诗作,更蕴含了对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以及精神追求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文人雅士在日常生活中寻求心灵慰藉的美好愿景。
头转狻猊身卧虎,斓斑苔藓苍颜古。
凿空融结宝月形,只露半规馀未吐。
正观傍睨苦有恨,拟借天工脩月斧。
桂树窅窊堕子香,未见姮娥来倚树。
姮娥只今居广寒,虹桥幻成愁阿瞒。
何如岩窦守孤洁,却视玉兔飞云端。
云端之月有圆缺,常在争如石中月。
寒光万丈照幽岩,石上云端两奇绝。
竟日关心朱墨间,西湖好在且偷闲。
光凌万顷摇银海,兴惬千钟倒玉山。
未办綵毫书侧理,只愁赤壁下乌蛮。
客儿忽堕池塘句,格律都高汉以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