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的《清明》,以清明时节为背景,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和人们对生死的感慨。首句“佳节清明桃李笑”,通过桃花李花盛开的场景,传达出节日的喜庆气氛。然而,第二句“野田荒垄只生愁”则转向哀思,暗示着坟墓边的荒凉和人们的哀愁。
第三句“雷惊天地龙蛇蛰”,形象地描述了春雷唤醒万物的情景,但同时也暗含着对生死轮回的思考。第四句“雨足郊原草木柔”进一步描绘雨后的生机,与前文的哀愁形成对比。
接下来两句“人乞祭馀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引用典故,前者讽刺了贪婪之人,后者赞扬了坚守道义的人。最后,“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表达了诗人对于贤愚难辨、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慨,以满目荒草的形象收束全诗,寓意无论身份高低,最终都将归于尘土,同埋于蓬蒿之下。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既有春天的生机,又有对生死的哲理思考,体现了黄庭坚诗歌的鲜明个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小小红船,恰好是、吴江平底。
早倚作、风波同命,水云知己。
但得南人如使马,不愁西子难随蠡。
到中流、篷背响诗声,鸥飞起。高七尺,伸腰抵。
宽五尺,摩肩挤。算最堪惊者,四边无地。
白月一床渔器具,青山六代侬行李。
快撑开、蠡壳两旁窗,山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