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读书处,镌石在云门。
避地迹偏远,得师道愈尊。
斯文应未丧,家学赖常存。
杖屦来从者,衣冠有裔孙。
龙山读书处,镌石在云门。
避地迹偏远,得师道愈尊。
斯文应未丧,家学赖常存。
杖屦来从者,衣冠有裔孙。
此诗描绘了龙山下读书之地的景致与氛围,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历史感。首句“龙山读书处,镌石在云门”以龙山为背景,点出读书之所,而“镌石在云门”则暗示着这里曾有过重要的文化遗迹或碑刻,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
接着,“避地迹偏远,得师道愈尊”两句,通过描述远离尘嚣的地理位置,强调了在此求学的专注与虔诚,同时也表达了对师道的尊重与推崇,体现了古代教育中师徒关系的重要性。
“斯文应未丧,家学赖常存”则进一步阐述了文化传承的主题,认为即使在动荡的时代,真正的学问与道德也不会消亡,而是通过家族的教育得以延续。这反映了作者对于传统文化价值的坚定信念。
最后,“杖屦来从者,衣冠有裔孙”描绘了一幅传承有序的画面,无论是年长者的步行(杖屦),还是年轻一代的追随(来从者),都体现了知识与道德的代际传递。同时,“衣冠有裔孙”不仅指穿着整齐的后人,也暗含了家族文化的传承与光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龙山读书处的描绘,展现了古代教育与文化传承的美好愿景,以及对师道、学问、家族传统的深深敬仰。
声殷巨雷光喷雪,一径划然苍崖裂。
悬溜陡落船溯流,倒吹更兼朔风烈。
三闸险如十八滩,惠济尤比上滩难。
百夫绞挽凭长缆,辘轳失转心胆寒。
我行到闸值薄暮,狂飙愈助奔涛怒。
石燕高飞雨欲来,榜人齐唱《公无渡》。
亟欲过此翻游移,粮艘亦复行迟迟。
未柔变刚由搏激,凶猛如虚与委蛇。
闸畔维舟永今夕,人静无声依峭壁。
伏枕俨闻过千军,急湍不知添几尺。
忽喜浪息朝暾晴,下游版闭自在行。
入坎出坎祇俄顷,化险有术惟持平。